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传统消费提质升级 新兴消费蓬勃兴起——
消费市场风生水起


    ■本报记者 聂国春 孟刚 桑雪骐 邹本堃 施乾元
  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1万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6%,其中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
  央行连续降息降准、二手房买卖“330”新政、42城市限购令取消、进口商品税率调整、2.5天休假模式推广……过去的一年间,一系列利好新政护航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青岛天价虾、哈尔滨天价鱼、赴韩整形遭毁容、房产中介纠纷不断、网购商品退换货难……市场繁荣的主旋律里,总有一些不和谐音符,在损害消费者权益,影响消费信心。
  幸而,“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不文明游客将被列入黑名单、化妆品宣传不得虚假夸大及暗示疗效……国家、地方、行业新规不断推出,旨在规范市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
  透过上述数字、政策、事件、新规,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已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提出了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大重点领域。
  具体到各消费领域,有哪些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来满足我们的新消费需求?面对不断变化、持续升级的新产品、新服务,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理性消费?
食药:安全信心更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食品药品安全矛盾高发期,消费者对食药安全多有怨言,因此,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任重道远。不过随着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消费者有理由对未来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充满信心。
  当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公安部近期公布了2015年食品药品犯罪数据,去年公安机关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5万起,地沟油、瘦肉精、配方乳粉犯罪仍时有发生,病死猪、注水肉也持续多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安部督办案件中,利用互联网实施的食药犯罪占比超过八成,互联网、物流已成为食品药品犯罪的主流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已于2015年10月1日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被公众寄予极大期望。新法对网络食品交易明确规定:对于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草案要求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经营范围应当与其实体交易的许可范围一致。同时应当在其网站首页或者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其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此外,在2015年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信息公开为突破口,增加食品药品检查、抽样检验的范围和频率,严厉查处食品药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第一时间公开抽检结果、公开检查结果、公开案件查处结果,维护消费者权益,震慑违法犯罪。积极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提高药品的审批标准。
  强大的监管造就强大的产业。来自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数据显示,一方面从市场抽样检验的结果来看,近几年抽样检验的数量逐年在增加,抽样检验产品的合格率也在稳步提高。2015年食药监总局共抽检了17万批次的食品,比2014年增加了21%,比2013年增加了2倍多,2015年的抽检食品合格率是96.8%,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二是食药监部门2015年向社会公开不合格的食品6552个批次,食药部门查处涉及食品、保健食品违法案件24万件,配合卫生计生委发布了新的食品安全标准157项,在40万家餐饮企业推行“明厨亮灶”的工程。
  而对消费者而言,努力学习《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做到懂法知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这样才能维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楼市:政策推动与智慧家引领
  从黄金时代步入白银时代的地产市场,在过去的一年中迎来了多次降息降准、限购令和限外令松绑、公积金贷款额度放宽、营业税免征期“五改二”等政策利好。这些政策对购房者来说,或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或拓宽公积金适用范围,或减轻贷款压力降低购房成本,都将加大其购房积极性。对于房企来说,可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推涨成交量,加快楼市复苏进程。
  创新的时代,地产企业也在尝试“+互联网”的探索,综合利用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家”的概念已很清晰,它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居安全、信息交流、健康感知等家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自人们开车回家进入小区开始,从停车、电梯、门锁到家中的灯光感应、各种智能家电,再到各种O2O生活服务等等,集合了智能社区管理、智能家居系统的全产业链,可让居住者真正感受到绿色、健康、便捷的智慧家居生活。
家电:智能产品快速普及
  2014年曾经被业界誉为智能家电元年,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智能化功能几乎就成为了各类高端家电的标配,以至于到了没有智能化功能就不好意思称为高端家电的地步。同时,曾经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智能家居场景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统计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包括智能电视等智能化家电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消费增长最为突出。据奥维咨询(AVC)数据预测,至2020年我国智能家电生态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
  但是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一些勇于尝鲜的消费者可能会发现,目前的智能化产品与人们的需求并不匹配,有些智能产品的设计不是出于用户需求的考虑,而是对现有产品的拼凑,各大家电厂商均以单兵作战的方式向智能化转型,系统封闭,数据不互通,标准不统一。
  不过,有专家认为,未来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由复杂变为简单,由高端走向中端,由单纯的技术智能转变为人文智能;呈现更加聪明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不仅实现用户在安全、安防方面的需求,并且更加贴近用户的消费和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的智能家居生活。
家居:网络化体验待提高
  智能、互联网+等热词,在家居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国游客赴日抢购智能马桶盖事件中,可见消费者对于家居产品智能化的追求,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可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资本与企业的加入,“智能家居”正从概念变成现实,正从单品发展到系统布局,智能安防、智能门锁、扫地机器人等新品已经从少数人尝鲜,开始走进寻常人家,但价格高、操作复杂、用户体验待提高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的普及速度。
  传统的家装行业也希望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求发展。自2014年底开始,低至每平方米599元的家装套餐颇为吸引眼球,继首开风气的小米家装之后,居然之家、博洛尼、东易等传统装修大佬纷纷开始拥抱互联网。虽说企业多半是“赔本赚吆喝”,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各家有各家的打算:多是期待以流量占据家庭入口,并衍生出更多产品,实现产业链延伸。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高质量、低价格、优服务是他们对家装消费的永恒期待。
理财:分散配置才是王道
  2015年,股市剧烈震荡,传统理财产品收益不断走低,互联网理财风险升级……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听起来显得颇为尴尬。
  确实,过去的一年,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宝宝类产品高收益不再。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宝宝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3.6%,意味着年初买了10万元“宝宝”,年末大致收获3600元的利息。与2013年动辄6%、7%的年化收益率相比,宝宝类产品利息已折损近半。
  与宝宝类产品规模、收益双双下滑一样,受央行五次降息等影响,投资者最熟悉的如银行定存、银行理财、国债等收益率也不断下滑。银率网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在2015年发行量和收益率双降。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从1月底的5.25%降至11月底的4.34%。同样以10万元投资本金为例,若年末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比年初购买的利息收益薄了近1000元。
  不过,2015年理财市场并非都是不温不火,P2P网贷无疑是市场的亮点。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2014年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网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网贷成交量(2528亿元)增长了288.57%,累计成交量已突破万亿元。行业投资人数达586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加405%,网贷行业人气明显飙升。与其他理财产品不到5%的收益相比,网贷行业13.29%的总体综合收益率明显高出一筹。其中,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票据理财等领域成为网贷企业争相进入的蓝海。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对保险认知的增长,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和资金运用余额持续快速增长,权益类资产和另类投资资产收获颇丰,整体投资收益率突破7%。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已超过12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其中,互联网保险增长迅猛,一些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经常被一抢而空。
  P2P网贷和互联网保险推动了移动理财的浪潮。在路上打开手机APP,顺手抢标理财已成为很多80后的生活方式,这也带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从支付到生活再到理财,微信、支付宝已经打造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吸引更多的人将银行卡里的钱转入微信钱包。
  当然,不管收益多高,分散配置才是王道。要不然,如果在股票基金上被割了韭菜,转战P2P又踩了e租宝这样的雷,那才叫一个惨呢。所以要提醒消费者的是,理财计划最重要的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通信:提速降费成关键
  2015年通信业最热的词就是提速降费。
  2月27日,在发放TD-LTE牌照一年多之后,工信部终于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FDDLTE牌照。由于此前4G业务更多是由中国移动以TD-LTE模式推进,因此随着FDDLTE牌照的发放,中国全面进入4G时代。7月21日,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尚冰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宣布,3G、4G基站总数达到258万个,移动的3G、4G用户总数已经突破了6亿7千万,其中4G用户达到了2亿2500万。值得注意的是,4G用户从0到1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从1亿到2亿,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
  2015年年初,李克强连续3次督促“提网速、降网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5月16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拿出各自的提速降费方案,称资费最高降幅35%以上。
  8月底,三大运营商先后宣布,已于8月取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间的手机长途漫游费。这或许为“漫游费”的调整改革打响了第一枪。
  10月1日,三大运营商又推出“手机套餐流量当月不清零”的举措。即实行当月流量不清零后,用户当月剩余流量可转到下个月继续使用,下个月优先使用上月没有用完的流量,但剩余流量不能累计到第三个月。
  工信部表示,截至2015年10月末,固定宽带和移动流量的平均资费水平下降幅度分别为50%和39%,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提速降费的目标。
时尚:奢侈品牌“俯就”线上销售
  在人们心目中,时尚产业永远走在市场的风口浪尖。这与其产业特性息息相关,若说经典是永恒的时尚,那求变就是时尚的灵魂。无论是服装、包袋还是鞋靴、饰品,每年两届四大时装周上秀出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能被时尚中人捕捉、追随。
  但作为引领时尚的奢侈品牌,在固守传统、经典的理念之下,就在两年前,他们对触网走电商之路还颇为排斥。但大势不可挡,随着人们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转变,网购作为新兴购物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各年龄人群的认可。因此,过去的一年间,博柏利、香奈儿、卡地亚等奢侈品牌纷纷迈出进军线上的步伐,并在销售业绩上尝到了甜头。但商品真假的不确定性、售后服务不便等网购痛点,也困扰着消费者。
旅游:贡献度高企诚信度待提升
  旅游业在过去的2015年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出境游人数达1.2亿人次。据来自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的测算,旅游产业对我国GDP综合贡献超过教育、银行、汽车等产业,达10.1%。
  在线预订行程、酒店、购买机票门票,在线预订旅游目的地美食及娱乐项目,在线预订导游、WIFI设备等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在旅游业的渗透几乎无处不在。来自劲旅咨询—劲旅智库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服务商市场总交易规模约为4672亿元。在线旅游企业为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不遗余力地推出价格战、发红包、一元秒杀等各种促销手段,但频频曝出的售假机票、退票手续费高等违规事件,以及多家航空公司封杀去哪儿网等事件,令在线旅游企业陷入诚信危机。
网购:环境优化增长爆发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49亿元,增长42.4%。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40.8%、21.4%和36.0%。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互联网购物平台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网上购买商品或服务,网络消费成攀升态势。我国居民消费正在从传统、实体购物向个性化、多样化网络购物转型。尤其是《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新的消费活力不断释放,信息消费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带动电子商务以及网络零售等网络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电商消费环境的优化也是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新《消法》,赋予了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后悔权”。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消法》。工商总局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的意见》《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制度。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督促下,各大电商平台也相继推出诸多措施,提升消费者体验。
汽车:供需失衡走势趋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同比增长4.7%,相比上年同期减缓2.18个百分点。
  这是自2013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连续3年产销超过2000万辆。但增速明显放缓,已降至近10年最低。
  增速放缓,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关,与政策环境使用环境有关,更与供给过剩有关。
  为了应对微增市场局面,2015年汽车市场竞争态势异常激烈。从“加价提车”到“赔钱卖车”,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年初起,上海大众、长安福特等合资品牌宣布“官降”,以期夺取市场份额。自主车企步其后尘,长城等品牌也宣布官方降价。
  但降价并没有带来一致利好。到去年盛夏时节,诸多汽车企业陷入销售低谷,并直接影响到了年终销售目标的完成。
  而依靠政策救市,到当年秋季,这种局面才有所缓解。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国家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对此,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称,“乘用车销量的增长主要来自第四季度。”但救市归救市,以排量定优惠,正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排量与节能环保是否可以划等号,成为质疑焦点。
  政策迅速传导给市场,11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155.66万辆,比上月增长16.5%。从全年看,乘用车的销量在2015年首次超过2000万辆,为2114.63万辆,同比增长7.30%。
  除政策救市外,受需求偏好影响,2015年内同比增长最为明显的是SUV车型,销量为622.03万辆,同比增长49.65%。与此同时,或因二孩政策的放开,对于MPV车型而言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其全年销量达到了210.67万辆,同比增长10.05%。
  新能源车方面的持续升温依然来自于政策鼓励。在多项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汽车销售爆发式增长。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决定“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促进调机构扩内需”,并出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和小排量汽车的具体措施。
  因而新能源汽车实现绝对高速增长。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3.11万辆,相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4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4.75万辆,同比增长4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8.36万辆,同比增长180%。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14.67万辆,同比增长300%;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为6.07万辆,同比增长250%。
  在当前国内车市增速减缓、车企库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汽车营销市场正出现向互联网电商平台转移趋势。线上订车、线下提车,“汽车之家”等不少汽车网站凭借其积累的客户资源,角色也正从卖信息变为卖汽车。
  而互联网+大潮也推动了网络汽车售后服务平台的大量涌现,不过打造概念与实际操作究竟还有一段距离,因而,在可以烧的热钱渐渐不再支撑或者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一些平台已呈现岌岌可危的态势。
  展望2016年,局部细分市场价格可能受产品升级换代与季节性降价促销等因素影响,出现短期波动,在供需矛盾不会进一步加剧以及产业政策适度调控下,总体仍将保持稳中小幅下降走势。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政策依然会是市场的主导因素。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3·15消费宝典】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消费市场风生水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