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16年中国汽车行业客户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自主品牌收获颇丰。不过,自主品牌获奖车型集中在紧凑型和入门级车型,与合资品牌形成较大反差——
自主品牌看似风光的背后
作者:吴博峰


    ■吴博峰
  近日,中国消费者报社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16年中国汽车行业客户满意度调研结果在京发布。
  吉利新帝豪荣获最佳入门级紧凑型车奖;中华V3荣获最佳入门级小型SUV奖;传祺GS4荣获最佳紧凑型SUV奖……从各级别车的综合满意度得分情况来看,自主品牌车企可谓收获颇丰。
  中汽中心汽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傅连学对自主品牌给予肯定。他表示,自主品牌是各个系别中唯一综合满意度较2015年有提高的细分市场,其余系别综合满意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然而从各级别车的综合满意度得分情况来看,小型车、紧凑型车满意度得分为757分、769分,两者得分均低于中型车满意度779分。而自主品牌获奖车型全部集中在紧凑型和入门级车型;反观合资品牌获奖车型,除上汽大众NEW POLO荣获最佳小型车奖外,其余获奖车型均为中级车型。
  两者在车型分布的差异显然不是偶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自主品牌单车利润低
  一直以来,紧凑型和入门级车型是汽车市场中的一块大“蛋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产销再创新高,同比分别增长3.25%和4.68%。而自主品牌车企在去年市场获得不错销量,整体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其中,自主品牌紧凑型和入门级车型是支撑占有率的“主力军”。
  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份额,各大合资品牌似乎并不在意,大有拱手让人之势。合资品牌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原来,由于紧凑型和入门级车型价格和产品定位所限,再加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汽车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导致近年来各大车企不断通过产品价格下探,以谋求在我国二三线城市中抢占市场份额。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单车利润的不断下滑,而这才是合资品牌对待入门级和紧凑型车型并不“感冒”的关键因素。《中国消费者报》从部分车企官方获悉,2015年,自主品牌单车利润,长城汽车为9428元左右;吉利为4200元左右;江淮为2500元左右;一汽轿车和长安仅为千元左右……
  虽然与以往相比,自主品牌单车利润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合资品牌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长安福特其单车利润达到1.5万元;丰田单车利润为1.2万元左右。
  “虽然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增幅和市场占有率都在上升,但利润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自主品牌通过研发环节、产品设计上下足功夫以改变这一现状,这都需要一定时间来解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对《中国消费者报》说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长城汽车在去年单车盈利水平上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自主品牌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汽车价廉难“物美”
  消费者购车时会发现,空间越大且配置越高的车型往往价钱也越高;便宜的车不是配置低,就是空间尺寸小。“一分钱一分货”,是当今汽车市场现状。
  实际上,大部分自主品牌车都是基于逆向开发,而合资车基本都是正向开发,一个入门级的小轿车平台,比如丰田卡罗拉或者大众高尔夫的研发成本都高达上百亿元,而这些费用都自然平摊到最终售价中。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如此高额的开发费用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据罗磊介绍,自主品牌中盈利较好的长城汽车,其在2015年净利润为80.4亿元。试想一下,一家车企全年收入还不及一款成熟的小轿车平台开发费用,这样的赔本买卖又有哪家车企会做呢?
  其实,单车成本除了看车企盈利多少以外,也能看出这辆车厂商在研发、制造时投入了多少成本,而自主品牌对于产品设计的投入往往与合资品牌相差甚远。
  然而,汽车是由几万个零件组成的,省下这部分钱往往会引发出很多问题。而一个成熟的汽车制造企业,会有专业工程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从强度、安全性、NVH、到最终的质检环节,从而避免车辆产生问题。
  而这也是不少自主品牌长期集中在紧凑型、入门级这一级别市场,缺乏向更高级别攀升后劲的原因所在。
购车安全性是关键
  购买一辆汽车,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价格、美观、舒适感、省油度、操控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消费者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
  据本次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产品满意度各细项指标的关注度从高到低排序分为舒适性、安全性、驾驶体验、性能和外观内饰设计,其系数分别为2.37、2.07、1.98、1.82和1.77。其中,舒适性的关注度从去年的第二位上升到了首位,安全成了消费者第二看重的因素。
  而这也是目前消费者选择的一个倾向,尤其对于自主品牌的消费者而言,既然价廉难物美,舒适度就成了首选。因顺应消费者的这种消费选择,自主品牌的车在主被动安全配置上,也就打起了折扣。例如,去年本报就国内入门级车型中,ESP装置减配严重刊发了相关调查,指出了这一行业弊端。但事实上,这一现状至今未有更大改观。对于自主品牌发展以及消费者消费安全保障,难免存留隐患。就此,本报将继续关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汽车·选择】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主品牌看似风光的背后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