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中国质量奖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图一:同仁堂的专家在讲解如何挑选优质虫草。
图二:每年“二月二”龙抬头,同仁堂都要举行净(敬)匾修德仪式。
图三:同仁堂现代化的生产线。
沉甸甸的中国质量奖
素有“国药”之誉的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绝非浪得虚名。
近日,这家公司继去年夺得分量极重的中国商标金奖和北京市首届“政府质量管理奖”后,又作为仅有的医药企业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同时也成为两届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中仅有的医药企业。
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的至高荣誉,每两年评选一次,名额每次不超过10个组织和个人,提名奖名额每次不超过90个。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全国一共有九家单位和一位个人获奖!
同仁堂是怎样在中国几千万家企业中脱颖而出,从近百家提名企业中成为获奖者?
同仁堂的获奖词是这样写的:
拥有安宫牛黄丸等14个国家秘密技术、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一批解决行业共性难题的核心工艺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等700个新产品。凭借300多年的品牌优势,同仁堂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品牌影响力巨大。主要经营指标处于行业前列。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以医载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等传统质量文化的同时,以“经济实体”+“文化载体”的“双轮驱动”为核心,建立“传统技艺”+“现代技术”双把关的原辅料质量控制方法,实施产品、服务、经营、资产四位一体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秉持“以质为命,至优至精”的质量精神,促进传统与现代理念的高度统一,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融合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实行全链条控制,推动药品、医疗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该质量管理模式可在中医药行业推广。
这些语句也许过于凝练,让我们细细研读,进一步探究国药同仁堂的中国质量奖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传承优秀文化筑牢全员质量理念
在中国,创办超过100年的企业屈指可数,而同仁堂已扎根北京347年,盛名远播海内外。凭什么?“凭的就是质量,特别是以质为命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北京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
同仁堂各门店都有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同仁堂的堂训,正是这一古训,造就了百年老号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今日的同仁堂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秉持“以质为命、至优至精”质量精神,针对中医药行业特点,成立文化传承中心,整理归纳中华文化精髓,把仁德诚信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将同仁堂历代古训内化为企业质量信仰,并固化为10多项职工岗位守则,达到了传统与现代质量理念的高度统一。
在同仁堂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13年,制药公司引进了一台新型小袋包装机,在设备验收期间,生产车间员工每天班前都会对设备进行检查。一天中午,生产车间监控员对设备进行每2小时巡检时,发现设备上有1颗螺丝脱落了,监控员和班组领班及时叫停。因只能推测出螺丝脱落的大概时间,生产车间领导当即决定,将此时间段内包装的所有成品,共94箱,全部拆箱检查。因螺丝细小且为不锈钢材料,所以用手捏、用强磁吸都无法将其找出,只有将其内包装——复合膜袋剪开,逐一查找,94箱成品共计67680袋,所用复合膜约为60kg,公司不惜将其全部废弃,安排员工加班寻找,费时7.5小时,终于将脱落的螺丝找到。
一颗螺丝钉,67680袋复合膜袋;为了仅仅40多克的小耗材,毅然舍弃了是其重量1500倍的包材辅料。和67680比起来,1是个小数字,但这样的产品一旦流入消费者手中,1就等于100%。在同仁堂人看来,质量诚信的1比天大。
陆建国介绍,同仁堂始终牢记“两个必不敢”古训,恪守选料上乘、工艺求精、严格标准、诚信为本,确保了产品品质和药品疗效。通过延续敬匾、拜师、开市、宣誓等传统仪式,以及创作影视作品等,弘扬和传播企业质量文化,引导全员敬畏生命,追求质量。通过师傅带徒弟、技师工作室、中医大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弘扬仁德、诚信价值观,促进了质量文化的代代传承。
融入科技管理打造质量保障链条
同仁堂将现代标准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努力做到“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确保产品质量诚信。在传承传统技艺技法的同时,融合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对药材种植、原料筛选、生产加工、检验把关、售后追踪实行全链条控制。
在源头把关环节,针对药材植物多样性特点,建立了12个自有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质量审计筛选稳定了几十家有资质的原料供应商,采取专家经验鉴别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双保险形式”,对原料进行“双重把关”,确保原料质量。
以传统制剂阿胶为例,为从源头上控制好产品质量,同仁堂阿胶生产基地原辅料全部从经审核批准的合格供应商处购进。基地每年会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计,主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质量标准、检验报告、供应商的人员机构、厂房设施、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运输管理等进行核查,并且要求供应商提供的驴皮必须带头、带耳、带尾,以便于对驴皮进行核查鉴别。同仁堂阿胶基地使用的原料标准为《北京市中药材标准》中的驴皮项。主要对驴皮的形状,如耳朵的大小、躯干长度、毛的颜色、肩部的十字架等进行核查。入厂的驴皮要对其形状、水分、杂质按照重量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在生产前,由具有丰富辨识驴皮经验的老师傅逐张确认真伪、品质,不放过任何一张问题驴皮。目前,同仁堂阿胶生产基地使用的原料全部实现了可追溯,通过高清晰摄像头的全程记录,哪一个批号的阿胶使用的是哪些驴皮,都能调出相应的视频材料供检测部门抽查,以保证基地投料均为优质纯正驴皮。
为维护同仁堂品牌,同仁堂的阿胶生产基地严格按照新版GMP要求,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和成品信息取样,按照新版国家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进行检验和复核,以保证所有物料和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同时阿胶基地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全面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对设备进行验证和校验,加强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对工艺参数深入分析,提高工艺参数设定的合理性,加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可行性、偏差处理和变更的可控性、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尤其是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做好阿胶关键控制点监控,加强企业自检自查、风险评估、工艺验证和产品质量回顾等工作,确保产品质量。
北京同仁堂科技质量部负责人黄宁介绍,同仁堂坚持传承传统技艺与工艺技术创新相结合,在传统炮制工艺、制剂、包装等关键工序融入现代生产技术,通过实施GAP、GMP等现代质量控制标准,改善传统工艺,规避安全风险,提高了各环节质量保障能力。
在产品检验环节,在感官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加大质谱仪、色谱仪等先进科技检测仪器采用,强化对产品理化指标以及农残、药残等有害成分的检验,确保了药品出厂质量。
在售后服务环节,建立药品追溯体系,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原料、产品、流通全过程监控,实现了防伪与溯源的双重功能。制定零售店、医院工作守则,加大了对连锁店、医疗机构等服务终端的规范管理。
立足行业整体发展,北京同仁堂自主研制相关标准,率先在中医药行业实行药物警戒制度,收集分析各类用药效果信息,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推动药品、医疗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
现在,同仁堂的工艺更加精湛,质量管理更加严格,不仅执行国家标准,还要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严的企业内部标准;不仅要执行中国的GMP标准,出口产品还要严格执行相关国家或地区的GMP标准,如日本厚生省的GMP标准、澳大利亚TGA的GMP标准等。
包容协调发展确保企业运营质量
在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看来,同仁堂品牌历300余年而不倒,关键在于企业的文化、企业的魂。如果说“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同仁堂的使命,文化的传承则需要人作为载体。结合现代经营理念,同仁堂将仁德诚信、科学严谨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延伸至服务、经营、资产质量管理领域,以善待社会、善待员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的四个“善待”为价值理念,努力打造善待文化。
历史上,同仁堂对内对外都以“仁德”著称,东家不以老板自居、伙计不以佣人自卑,形成上下和谐的“仁善”氛围。新时期,同仁堂将这种“仁善”理念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以“仁爱之心”和“仁德之术”,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广大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近10年来,同仁堂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基地,让职工在宽敞、明亮、洁净的车间进行生产。其中,有条件的企业,不仅为职工提供免费午餐,还设有健身房、瑜珈房等,让职工在工作之余锻炼体魄、休养身心。有的企业还设立专门的休息室,供出差归来或身体不适的职工休息,被职工们称为“头等舱”。
10多年来,同仁堂集团共撤并与主业无关的经营实体40多个,不但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还保证了职工收入以每年3级至4级的速度递增,仅“十一五”期间,就为职工增资12级,相当于平均每人月增资590元;今年一季度,同仁堂又为职工增资4级。
从2004年开始,同仁堂集团设计实施了职工“金字塔”人才工程,为一线职工开辟了成长成才通道:职工待遇随着技能的提升而提高,一旦成为“专家”,就可享受与中层管理人员一样的收入水平。目前,该工程已发展为“大师”、“专家”、“首席”三大类,培养各类人才1100余名,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在同仁堂,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通道、发展舞台、成功机遇,而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
企业善待职工,有效地激励了广大职工学业务、钻技术的积极性。由一线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的攻关组,经过4年苦战,于2010年初解决了困扰企业上百年的蜜丸自动蘸蜡技术和移印打金戳技术,一年就节约各类成本560余万元。
在同仁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工人,在制作安宫牛黄丸时,因意外做废了两丸。同仁堂的职工技术再高,工作再认真,也不能保证一点废品不出。因此,当时从领导到职工,并没把这事太放心上。不料,这位职工主动掏钱买下这报废的两丸。车间领导对那位工人说:“这属于正常损耗,不必赔偿。您工资不高,两丸‘安牛’也不少钱呢。”可那位工人却说:“不这样我心里不踏实。”
人们后来评论这件事说:“工人主动掏钱弥补企业的损失,世界上无论什么标准与规范,GMP也好,ISO9001也罢,都无此规定,也不可能有此规定。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会造就这样的职工。”在现代企业中,制度非常重要,但制度只是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却能塑造人的灵魂,使人自觉自愿地按照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去行事。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由自在的阶段进入了自为的阶段。正是这种自为,确保了同仁堂的运营质量。
善待员工的同时,北京同仁堂与经营伙伴在互利互惠与互帮互助中真诚合作,营造了同进退、共荣辱、齐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汶川地震后,震区药品需求量猛增。北京同仁堂生产的“皮肤病血毒丸”很快售罄,当地一家经销商要求配货。当时,震区交通中断,使用平常的物流渠道,至少要一个星期才能把药品配送到位。北京同仁堂临时决定用飞机,第一时间将500多盒“皮肤病血毒丸”配送到震区。一盒“皮肤病血毒丸”价值仅十几元,空运费就达到六七元,从经济上说,这单生意北京同仁堂亏了,但是北京同仁堂考虑得更多的是,不能让经营伙伴因断货而商誉受损,不能让震区患者买不到北京同仁堂的药。
北京同仁堂善待经营伙伴,经营伙伴也真诚“回馈”北京同仁堂。2010年,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几十元1公斤的金银花卖到了300多元,照这样的价格采购原材料,同仁堂铁定亏本,但绝大部分供应商均能按照上年与同仁堂签订的合同价供货,让同仁堂得以平稳生产。
目前,北京同仁堂已实现股权多元化,集团旗下拥有三个上市公司和8个股份制企业,社会股民和战略投资者众多。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支持北京同仁堂的发展,北京同仁堂也用实际行动和优良的经营业绩回报投资者。
关注员工成长和权益保障,制定职工职业发展规划,增强企业凝聚力;关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利益,稳定合作关系,努力提高质量经济效益,确保资产安全增值,实现互利双赢;关注消费者和客户感受,坚持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体现仁德、济世价值,赢得赞誉和口碑,实现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经营质量、资产质量的协同、全面、可持续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
顾客、患者是同仁堂的服务对象,也是同仁堂的衣食父母。同仁堂认为,善待顾客、患者就是善待社会,是同仁堂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同仁堂永续经营的广阔市场。
同仁堂上千家药店,服务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让顾客满意最大化。在同仁堂药店,顾客总是能享受到代客煎药、登记短缺药品等十多项便民服务。“上万元大单我们要做好,1分钱的买卖我们也一视同仁。”每年同仁堂都收到大量求医问药的来信,许多门店都派专人阅读回复,并给患者寄去他们需要的药品;虽然不赚钱,却能赢得顾客的心。
时刻关注世情民生。近年来,同仁堂集团连年为中医药进社区和北京市慈善协会组织的“春雨行动”大额捐款,所属1500多家药店经常开展义诊活动。2010年,同仁堂又组织医生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免费为农牧民做白内障手术。据介绍,近年来,同仁堂集团累计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5000多万元。
关键时刻见“真功”。2003年,北京爆发严重“非典”疫情,每天来同仁堂抓药的顾客络绎不绝。这时,金银花、板蓝根等药材一天一个价。在这种情况下,同仁堂在报纸上公开承诺:保证供应、保证质量、保证不涨价。集团总经理梅群在面对部分员工起早贪黑赔钱卖药的质疑时开导说:“现在是抗‘非典’时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防病治病,不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吗?这可是咱们的企业精神!”
当时全北京有1500家药店,同仁堂以61家门市,满足了北京抗“非典”药物1/3的需要。一些实力不济的药店怕亏本,纷纷停售抗“非典”药物。在整个抗“非典”时期,同仁堂一共卖出了198万服饮片、100多万瓶代煎液。同仁堂每卖出一服抗“非典”药就要亏两元钱,仅此一项就亏了600多万元;若加上停产、停售其他利润高产品的亏损,则远不止于此!
在国家有事、民族有难、社会有急之时,同仁堂宁可赔钱也不涨价,不发“国难财”!同仁堂的领导表示:“在国家有难时,咱们虽赔了些钱,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为国家减轻了多少负担?让多少家庭免遭不幸?这种社会效益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再说,咱们虽赔了些钱,可百姓心中有杆秤,同仁堂放着能赚的钱不赚,还会贪图小利,用假冒伪劣药品欺骗顾客?咱同仁堂还愁好药卖不出去?”
的确,同仁堂的眼光看得远。从1997年至今,同仁堂连续十余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寒冬里,同仁堂继续保持了这种良好的经营业绩。不能不说,同仁堂的利正是来自厚积薄发的义。因为以义为上的诚信理念早已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牢固树立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所以义利共生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推进质量2025提升中国制造
截至2015年底,北京同仁堂共拥有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中药饮片6大类1600余种产品,28个生产基地,84条通过国内外GMP认证的生产线;同仁堂商标在世界70多个国家注册登记,零售终端及医疗机构2633家,其中国内药店2174家,海外113家;国内医疗机构280家,海外66家,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各种专利127件。2015年,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63亿元,同比增长8.07%;实现利润总额20.75亿元,同比增长10.9%;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预计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8%,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盈利能力稳定。
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团公司被列为中医药行业的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同仁堂总经理高振坤认为,获得中国质量奖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同仁堂质量文化、管理模式、行为制度的最高认可。这对推动同仁堂这样的中医药传统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推进我们打造坚实的“质量2025”,实现在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智能化”、“精细化”和“标准化”。为此,我们要以获奖为契机,逐步建立同仁堂的“质量2025”——进一步延伸质量管理的外延和内涵,将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是推进我们不断全面提升质量,提高在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升级中的适应能力。同仁堂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放心药、良心药的中医诊疗服务的供给方,而质量是服务、产品的基础。我们坚持把做长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做长的基础也是质量,获得中国质量奖,为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顺应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是推进我们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适应“互联网+”为平台的中国新经济环境的新要求。拥抱“互联网+”,对老字号而言是创新的路径,但更是传承传统的新形式。从我们的发展经验看,“互联网”是一条快车道,要想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好、更快地传播,必须保证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中国质量奖无疑是质量提升的促进剂。
四是推进我们打造“中国质量”进而打造“中国品牌”。中医药要走出去,首先需要文化和品牌走出去。在海外,通过以文带医、以医带药,已有数以亿计的外国人认识了同仁堂和中医药。而这些成绩,来自于我们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融入当地文化的服务质量。我们将借质量奖的东风,打造好同仁堂的中国质量。
高振坤说,中国质量奖将促进同仁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全面的质量改进与提升;促进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播。
那么获得中国质量奖以后,同仁堂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怎样进一步提升同仁堂的质量管理水平?
高振坤说,同仁堂的认识是要“真获奖,真提高”。
在“十三五”规划中,同仁堂确定了“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以“创造健康,全球共享”为理想,提出了“135”的具体任务,即一个保持,三个推进,五个突破。
一个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三个推进:推进工业基地、商业网络和三个发展平台(科技、人才、信息)建设。
五个突破:在市场营销、产能建设、终端建设、品种研发、品牌文化人才建设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关于提升质量水平,同仁堂要做好三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提升全面质量管理内涵。不久前,同仁堂“2016年工作会”上,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在四个重点质量管理基础上,将工程质量、科研质量也列为管理的重点。根据同仁堂发展实际,不断健全管理,真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二是进一步打造全员质量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搭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全产业链管控机制,切实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用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用科技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建立起规范的运行机制和流程,保障同仁堂的协调运转和良好发展。
三是进一步宣传好、维护好同仁堂品牌和同仁堂文化。既要练好质量管理的内功,也要让社会了解同仁堂的质量和文化。进一步加强同仁堂品牌、文化宣传。去年,同仁堂投资成立了文化传媒公司进军文化产业市场。总之,同仁堂将用更好、更多的文化作品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鉴往知来,我们相信同仁堂将带动中国制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蒋和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