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生疑的是,路侧的停车位到底是谁划的?划停车位的政策法规依据是什么?谁在管理?谁赋予了这些路侧停车收费人员收费的权力?收费标准是怎么制定的?收的钱又都到哪儿去了——
图: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560万辆,停车位约302万个。换句话说,北京目前机动车位缺口近260万个。
而作为公共资源的马路两侧,在变身为停车位的过程中,也一直引发质疑纠纷不断。
本报记者郝军摄影报道
■吴博峰
国家发改委、交通部近日印发《关于推动交通提质增效提升供给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提出以交通枢纽、居住区、商业区、医院、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每年新建公共停车位约200万个。
伴随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停车难、大城市停车缺口问题凸显。而综合诸多方面的信息,颇堪玩味的是,一方面是城市停车位总体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停车楼、地下停车场又都处于不饱和状态。究其原因,路侧停车、路侧乱停车是重要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路侧停车饱受诟病,由此引发诸多质疑。路侧的停车位到底是谁划的?划停车位的政策法规依据是什么?谁在管理?谁赋予了这些路侧停车收费人员收费的权力?依照什么前提在收费?收费标准怎么制定的?收的钱又都到哪儿去了?
看不懂的路侧停车
5月27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表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北京市停车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居住停车位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化解。
事实上,虽然北京市政府2003年以来不断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行政手段,但收效甚微。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管理理事会副理事长庄宁给出了他的看法:“北京的车多是停车难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对停车位的综合考虑缺乏长远的预见性,致使现有停车位难以满足实际所需数量,只能不断挤占社会道路。”
车位少、车辆多,成为了车位紧张的“元凶”。《中国消费者报》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560万辆,停车位约302万个。换句话说,北京目前机动车位缺口近260万个。
于是,北京城众多小区周边空地每天都会不约而同上演“抢车位”大战,没有抢到的车主,只能打起小区外便道、非机动车道的主意。
6月11日10时许,笔者在北京木樨地河道两侧发现,由于附近多个小区位于此处又正值放假期间,道路两侧就摇身一变成了“停车场”,原本双向两车道变成了双向单车道,致使交通十分不畅。即便两辆小轿车会车时,也得需要一辆车提前避让才行。
作为有车一族的王霜,时常会看到因抢车位引起的纷争:“车没地儿停啊,只能抢了。为此还经常闹出些不愉快,扎车胎、划车门,停个车真心不容易。”
遗憾的是,这一“盛景”在北京不少地区都可以看到。
你收费的权力是谁给的
在大街小巷,这样的场景,你我或许并不陌生。“你给20元吧,我也不给计时了,想停多久都行。”停车管理员热情地招呼着。这是笔者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学西门路侧停车时遇到的一幕。
当时已经接近晚9点,经过和停车管理员一番讨价还价,在笔者表示不要发票后,最终停车费降到了10元。
三言两语就降了一半价格,如此做法不禁让人心生疑虑。
那么,这些人划线收费的权力是谁给的?收费的标准又是谁定的?
以北京为例,此前,停车管理需由市、区、县相关主管部门委托经营,受委托公司需到相关部门申请备案,并以税务形式上缴利润。
为防止价格放开后乱收费,北京市相关部门对停车收费的资质、收费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但事实上,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难以对非法收费经营者或相关人员进行严格处罚,导致无法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道路停车主要问题是执法主体不明确,停车场管理涉及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价格行政管理部门等众多部门,却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而这稀缺的停车位现在变成少数人‘钻空子’牟取暴利的渠道,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院教授韩宝明对《中国消费者报》直言不讳。
除此之外,随意划线收费,同样是北京路边停车位存在的顽疾。
不少北京车主都有这样的体会:汽车明明停在路边车位线内,还有穿着停车公司制服的人收了停车费,但最终却被交警贴了罚单。而经过交警部门的鉴定,那是个假停车位。
“车位由北京市发改委批,交通队确定位置,停车公司负责相关管理,我们只负责查处。”一名北京市门头沟区城管人员无奈地对《中国消费者报》坦言,他们在执法时有时也难分辨停车位真假,只能通过后台查询系统对照着备案车位加以鉴别。
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备案数字来查处假车位,但对于普通车主来说,面对着真假停车位很难辨别。
“车主不能仅靠吃罚单来辨别停车位真假,这么多的假车位黑车位,什么时候才能消失?”王霜认为,管理停车位是否到位,正是考验北京市管理能力的一面镜子,希望能够通过相关执法部门的整治,根除这一难题。
停车费不能是笔糊涂账
近两年,以北京为首的大城市占道停车费价格直线飙升。而低廉的管理成本,不透明的资金流向,更加重了公众对停车费去哪儿的质疑。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和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停车位仅有302万个,其中由各区备案管理经营性停车位大约192万个,非经营性停车位大约110万个。
据《中国消费者报》了解:根据2011年调整后的占道费征收标准,路侧占道停车位一类地区每车位每天交35元,二类地区每车位每天交15元,三类地区每车位每天交3.6元。
如果以此推算,全国的城市累加起来,每年的停车费数额难以想象。
其实,费用的去向本应有章可循。2011年6月,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城市道路停车占道费征收管理办法(京交财发〔2011〕192号)》,意在加强北京市道路停车占道费征收的管理。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区县停车管理部门是本市城市道路停车道占道费的执收单位。市属道路和区属道路的停车占道费均由道路所在区的停车管理部门负责征收。”
但现实的情况是,北京市有关停车的财政收入,自2011年起,政府有关部门再没有对外公布过。
而这大大加深了公众对于停车费去向的疑虑。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社会法研究所所长赵红梅表示,每年北京市收取的停车费用是公共资金,在收支方面必须是透明的,绝对不能假借公共利益名义,将这笔钱装入了别有用心人的钱袋子里。路边停车位因为占用道路资源而缴纳的停车费,不能简单回归财政大池子,收取的停车费应用于改善交通管理、扩容停车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
庄宁对此表示了同样的担忧:“这么多年来收的停车费是建停车楼还是用于公共交通建设,我们不得而知。如果不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政府的公信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