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者通过手机APP购买的处方药。
■本报记者 田珍祥 文/摄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药店、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数量增长迅速。网售药品是否安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7月29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河北省、上海市、广东省三地食药监局已被要求结束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的较多问题也被提及,如第三方平台与实体药店主体责任不清晰、对销售处方药和药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监管,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用药安全等。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不少网上药店无视禁令,通过手机APP客户端销售处方药。
手机购药现象普遍
消费者通过手机APP购买药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家医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其用户构成基本为城市白领和年轻用户,所购买的药品以显性症状为主,如清热解毒、感冒发烧、咽喉疼痛、咳嗽等,配送的地址以写字楼、办公室居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手机APP销售药品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线上平台和线下药店合作,就近取药送药上门。另一种是药品销售平台自建药店,组建团队送药上门。
记者通过苹果手机APP商店搜索关键词“买药”,显示出十几家提供网上售药的APP,包括药快到、药好快、叮当快药、快方送药、健客等。安卓手机应用商店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前几天我感冒发烧,就在上班的途中用手机APP买了感冒药,等我到单位不久,药就送到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消费者李莹告诉记者,身边有不少朋友在使用各种手机APP买药。“用手机APP买药方便,病症较轻,不至于请假去医院,为了不影响工作,所以选择这种模式。”消费者陈明亮告诉记者,普通消费者不能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只能自己根据症状选择药品。
23岁的北京消费者王琳琳对记者说,此前因患感冒发烧,她通过手机APP购买了几种不同的药,吃药后病情不见好转,后来去医院被医生告知,她购买的药品中有两种属于处方药,有一种还属于抗生素类。“医生说,抗生素不仅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还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医生说,处方药物造成内分泌紊乱的现象也非常多见”。
多个平台卖处方药
按照《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通过互联网销售药品,要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网上药店不能卖处方药。这些通过手机APP售药的平台,是否遵守规定呢?
在一家名为“健客网”的网上药店页面上,记者看到有标注RX的处方药。8月4日,记者联系健客网在线客服,咨询是否可以购买头孢类处方药。客服人员先是告诉记者,网上不卖处方药,但随即又表示可以联系实体店安排。
8月5日,记者通过“健客网”手机APP,下单购买了3款标注RX(处方药)的头孢类药物,APP没有任何提示购买处方药需要注意事项,或者要求提供处方的相关信息。8月8日,记者收到了对方发来的4盒抗生素类头孢类药品。
8月5日下午,通过另一款手机售药APP“快方送药”客户端,记者下单购买了一盒处方药“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记者发现,平台没有对是否处方药进行分类,工作人员在送药时也没有要求查验处方。
随后,记者在“叮当快药”下单购买标注是处方药的药品。按照叮当快药页面提示,购买处方药后,会安排人员上门验方。工作人员送药时告诉记者,药店自己配送药品,不需要查验处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也有APP平台要求消费者提供处方,如金象网旗下的“微医良药”客服称,购买处方药,需要向客服提供3天内的有效处方后才能购买。另一家1药网APP客服称,其店铺的处方药只展示不销售。
销售管理待加强
按照食药监部门的最新解释,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或者实体药店,可以继续通过互联网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药品。国家食药监总局多次发文,要求加强互联网药品销售管理,严厉打击互联网违法销售药品等行为,同时要求加强药品交易网站销售处方药的管理。
记者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查询发现,截至今年7月22日,全国累计有728家企业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四川少城律师事务所律师曹毅表示,2005年颁布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规定,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只能在网上销售本企业经营的非处方药,不得向其他企业或者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因为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我国有专门的规定对其进行监管和规范。根据规定,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有着严格的资质和条件限制,只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在网上销售药品,并且不得销售处方药。”曹毅说,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处方药,处方药是药理作用大,治疗重症,毒副作用相对也大的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另外,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药品还存在购买到假药、劣药的风险,进而威胁到身体健康。有关部门应该依法严厉查处网络平台销售处方药这类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