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不但符合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同时也符合网络商家和各路电商平台的利益,毕竟仅仅依靠低价战略,并不符合我们对电商良性和健康发展的长远预期。■苑广阔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和京东集团日前联合发布的 《2016中国网络零售购物节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称,近年国内消费者对网络购物节的反应已悄然衍变,消费者购物习惯正在从冲动消费过渡到理性的计划消费,价格不再是用户购物决策唯一考量的因素。(据10月20日中新网报道)
虽然距离“双11”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已经是摩拳擦掌,希望再次点燃全国消费者的抢购热情,把专属于电商购物的“双11”烧热。与之相对应,部分消费者也纷纷查看自己银行卡、支付宝里面的余额,为即将到来的“双11”准备粮草,希望届时能够开心购物。
表面上看,这和往年的“双11”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统计和研究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对网络购物节的态度和反应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从低价刺激出来的冲动型消费向基于理性的计划型消费转变。与之相应的,价格已经不再是用户购物决策时唯一考量的因素。
每年的 “双11”为什么会那么火爆,消费者为什么会如此疯狂?表面上看是各路电商炒作的结果,但从本质上来说,低价倾销战略才是支撑 “双11”一片红火的根本原因。绝大多数消费者,说到底还是奔着商品的低价而来,希望能够趁着购物节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商品。于是买的和卖的一拍即合,向我们奉献出一部购物大片。
但正是应了那句老话,买的不如卖的精,等“双11”尘埃落定,消费者盘点自己购物篮里战利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商品,只是自己鉴于价格低廉抢购而来,但实际上在生活中并不需要。随后更是发现,商品所谓的低价,也未必靠谱,极有可能是商家先提价,再降价,自己和平时购物相比根本就没占多少便宜。
当消费者对商家促销的各种 “套路”识别能力越来越强,消费也就变得理性了起来。研究也发现,目前国内消费者对网络购物节的预期更为合理,特别是商品购买的必要性和个人需求程度匹配成为影响用户购物的核心因素。可以说,这才是一个理性消费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理性的消费环境所应该有的一种常态。而非理性消费除了帮助商家清货之外,只能额外加重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们应该为消费者在消费理念上的转变感到欣慰,理性消费不但符合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同时也符合网络商家和各路电商平台的利益,毕竟仅仅依靠低价战略,并不符合我们对电商良性和健康发展的长远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