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万里驰援 雪线行动
2016年中国移动青藏高原应急通信拉练纪实
作者:武晓莉
图片
图片


    图一:参演队员在现场处置突发状况。
图二:演练现场。
■本报记者 武晓莉 文/摄
  仲秋季节,青藏高原或雨雪风霜或天高云淡,大地一片宁静平和。
  某日,“青海某地发生7.2级强地震,灾区5万人受灾,通信、电力、交通受阻,地震还引发了高山雪崩、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并在通往灾区的高海拔交通咽喉发生了交通堵塞。同一时间某地出现了汛情,阻断了西宁到灾区的干线传输……”一条十万火急的报告迅速从青海省移动发出,报送至中国移动网络部及中国移动甘肃大区应急通信局。
  灾情就是命令。中国移动网络部立即向甘肃大区发出抗震保通信指令。兵贵神速,甘肃大区紧急启动二级通信保障预案,调集大区内的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四省区应急保障队伍连同青海应急队伍奔赴“灾区”抗震抢险,保障通信。
  其实,这是代号为“万里驰援青藏高原”的2016年中国移动应急通信拉练的一个假设场景。一场以“展示近10年来中国移动应急通信建设成果,检验极端恶劣条件下搭建通信生命线的坚强决心和突击能力,增加应急保障队伍高寒环境大范围长距离机动保障实战经验”为目标的中国移动应急通信拉练,在雪域高原腹地乃至中国西部新、藏、甘、宁、青五省区410万平方公里的苍茫大地上拉开了序幕。
  记者跟随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从西宁出发,开始了艰苦的紧急驰援演练。
兵贵神速万里驰援
  青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灾害频发且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差,灾害自救能力弱。拉练地点果洛位于雪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多在雪线以上,环境非常艰苦,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单位之一。据青海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六个州分公司人财物相对紧张,网络技术能力相对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灾害,自救能力有限,对外部援助更显依赖。
  一方有难,八方援助,大区内各应急通信队伍出发了。
  10月17日,新疆移动应急通信拉练队伍从天山脚下启程。一辆应急通信车、一辆保障车和5名应急人员,穿过我国陆地最低点海拔-100多米的吐鲁番盆地,东进茫茫河西走廊,穿越千里戈壁风沙,至张掖转而南下。伴着刚刚下过的一场大雪,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脉进入青海。新疆移动应急队伍则顶风冒雪,沿着逶迤险峻的盘山公路小心翼翼前行,终于在18日晚到达集结地西宁休整待命。甘肃移动两名应急队员也按时到达。当记者在西宁见到队员们时,发现他们都疲惫不堪。
  19日清晨,宁夏移动两辆应急通信车、5名工作人员从银川出发,沿黄河岸边逆流而上,西进穿越腾格里沙漠,战风斗沙行程600多公里,经甘肃兰州进入青海。青海移动作为本次拉练承办单位和应急通信保障地,第一批应急队伍和3辆应急车辆早于17日从西宁出发,直达拉练主场“震区”果洛州进行先期准备和保障工作。“重”车从简。各应急队应急通信车、保障车及保障通信用的设备一个都没有少、没有省,其他则从简。侧重实战,没有出发仪式,简单的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拉练微信群的通知。20日早晨,集结西宁的四省区应急队伍和车辆启程,向拉练“震区”——果洛州府玛沁县挺进。
一天之内经历四季
  阿尼玛卿山脉。
  天麻麻黑的时候,一队车队打着双闪,鱼贯行驶在蜿蜒险峻的山路上,如一条金色的长龙。这时候,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雪后天刚刚放晴。因此,虽然缺氧加天快黑了,大家还是松了一口气。
  西宁至果洛州府440公里,需翻越昆仑山东部延伸段阿尼玛卿山脉、拉脊山脉及两大山脉之中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11座高山,两次横渡黄河,多次越过黄河数十条支流;穿越茫茫大草原、深壑峡谷、原始森林、超长隧道、盘山公路等地形地貌,坡陡弯急的盘山路部分路段还有限速、塌方。海拔自2100米升高至4000米,垂直落差巨大;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给应急通信设备带来考验,给应急通信人员尤其是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员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战。
  深秋的高原孩子的脸。记者一行此次路经十余座有名或无名的高山垭口,一个白天之内,历经了5场雨、雪、冰雹和烈日,记者和应急人员一起领略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一日四季”的奇观,手机数次被“冻”关机。期间,有的人出现了晕车、头疼、胸闷、呕吐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全程没有一辆车落下、没有一个人掉队。
  晚上9时左右,全部车辆终于到达果洛州府玛沁县入驻休整。此时忽有消息传来,西藏移动应急队伍的车辆和人员此时还在百公里外的高原长路上。
“高反”已经成为习惯
  西藏移动应急队伍的行程是本次拉练中最艰苦的。一位队员对记者说,10月17日早晨7时,西藏移动1辆卫星通信车、1辆保障车、4名应急人员从拉萨出发。在广袤的藏北高原一路驰骋,翻越念青唐古拉山,于晚上6时30分左右到达那曲休整。18日早晨6时出发,沿青藏公路北上向青海挺进,途中翻越本次拉练的最高点——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
  不料遭遇大堵车,18日下午3时30分至19日上午11时,一共才行驶了十几公里,到达沱沱河。是夜,夹在车流中走走停停,蜗牛般挪动,但又不能下车住宿吃饭,只能在车上以大饼矿泉水充饥、休息。5000米的海拔,到了深夜更加高寒缺氧,长夜漫漫连小睡一会儿都是奢望。终于等到交通疏通后,驾驶人员继续驱车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进入柴达木盆地,至不冻泉南下。期间多次跨越长江及源头水系支流,终于在20日凌晨3时到达玉树州结古镇稍做休整。早10时,从玉树州出发,再度北上,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巴颜喀拉山口经玛多县,取道正在新建的花久公路,多次在临时便道上艰难跋涉,于晚11时30分才到达拉练目的地果洛州玛沁县。他们中有的人4天只睡了六七个小时,累计行程达2200多公里,大多海拔在4000米以上。令人生畏的高原反应,在他们眼里只做等闲视之。一位演练人员说得好:“当‘高反’成为一种习惯时,就不再是‘高反’了。”
大武草滩主场演练
  21日早晨8时30分,果洛州玛沁县,距大武镇五六公里的某草滩。这里三面环山,大武河自南向北泠泠流淌,蜿蜒注入黄河。
  清晨大雾弥漫,各个队伍已经整装出发。东方山头日出雾散时,草滩上的观摩台彩旗猎猎。来自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的应急车辆和50余名应急人员身着黄绿色的应急服装,列队待命。9时许,随着演练总指挥一声令下,演练正式开始。
  在树木不生的果洛州大武草滩上,大型通信车高耸的天线升起来了、卫星应急车“锅型”的接收天线仰起来了、大武河两岸光缆杆竖起来了,发电车突突轰鸣着供应电源。应急演练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只有面对现场主持人和媒体记者的提问时,他们才抬起头来露出笑容。
  记者在现场真是大开眼界,广增见闻:
  无人机。跨越大武河,将对岸的地形通过视频回传给应急保障队,成为发现保障目标的新手段;吊着一部卫星电话飞过河去,给对岸“受灾群众”送去通信终端,搭起生命线。
  卫星基站车。这是通过卫星传输的移动基站,可以在灾害现场快速搭建移动通信网络,提供3000用户的语音、短信和数据接入服务,或者2兆带宽的WLAN无线互联网网络。车辆装配越野车底盘,机动性强,开通迅速,不依赖地面传输,适于各种灾害现场,曾在历次灾害的通信保障中立下赫赫战功。
  应急基站车。这是一部大容量的移动基站,可提供1.5万用户的语音、短信和无线数据业务接入,是应急通信保障装备中的航空母舰。
  西藏移动的卫星通信车。它被称为“动中通”,竟然可以在行驶中开通卫星基站,提供通信服务,是名副其实的“移动”通信车。
  LTE应急基站。记者发现,大武草原首次有了4G信号。
  跨河通信保障演练开始了。操作人员手持抛射器瞄准,然后“砰”的一声,光缆随着抛射物准确地落在对岸;经对岸接续后,跨河光缆架起来了,传输线路接通了,隔山容易隔水难的大武河变为信息通途。“小心!”“一二开始!”随着一声声关心、指挥施工的声音响起,旁边竖起的木杆上一名工作人员用滑轮吊起一台小型发电机,在架好的钢丝绳上跨河运输,向对岸精准投送。
  高海拔负重作业,令在场的人不禁捏了一把汗。要知道这里是3800米的高原,空手行走如同在平原上负重而行。记者一夜都没有睡着,应急队员们大多数也都因高反而难以入眠。而他们正是在这样的高原上负重运送物资。
  拉练结束了,演练现场挖起的草皮也进行了原样恢复,果洛州山水又恢复了平静。阿尼玛卿雪山、滚滚黄河一起见证了这次奇迹。拉练累计行程超过1.6万公里、平均海拔近4000米,是名副其实的雪域高原万里驰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通信】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万里驰援 雪线行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