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杭州市西湖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副大队长余磊(前一)与技术人员一起在炒信平台公司取证。 郑铁峰/摄
■本报记者 郑铁峰 李燕京
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网络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在地,网络经济已经渗入到全省每个消费者的身边。截至2015年底,全省网络交易额已突破3万亿元,在各个交易平台上的买家(消费者)已超过4亿人。与此同时,网络违法经营行为也成为了绕不开的“痛点”。根据浙江省工商局的统计,2015年全省因网络购物引发的投诉为6.2万件,2016年上半年,全省网购投诉已达到6.1万件,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已成为阻碍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焦点问题。这其中,一些不法商家为获取交易机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网络经营信誉度,通过商户之间相互虚假交易、刷单服务群体和专业化炒信平台等方式,虚构店铺动态评价、商品交易量等数据,进行信誉炒作,炒信行为已成为网络交易市场的一颗毒瘤,严重阻碍了网络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建立完善的网络商家信用体系,通过商家信用记录为消费者提供选择商品和服务的依据,迫在眉睫。今年以来,浙江省工商局部署“红盾网剑”专项行动,仅杭州市西湖区市场监管局就成功办结了20多起网络刷单炒信案件,其中查处网络刷单平台4家、刷单商家16家,涉案金额达1.2亿元,涉及商家18624家、刷手63693名,有力地保障了网络信用体系建设。
三管齐下 不让炒信者漏网
由于互联网经营行为的隐蔽性极强,这就为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信用炒作案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充分掌握精准的信用炒作信息,成为了发现案件的主要来源。
2016年4月5日,西湖区市场监管局接到阿里巴巴提供的线索,辖区内“杭州简世公司”运营的“傻推网”存在为商家提供“刷单”服务的重大嫌疑。经查明,该公司从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间,通过网络平台吸引注册商家5400家,其中注册后发布刷单任务商家3000家,发布刷单任务32万余件,涉及刷单金额2640万元。
西湖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副大队长余磊告诉记者,通过交易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及特殊的调查取证手段,可以有效地确定网络刷单平台的公司信息、所在位置、人员情况、交易数据等资料,这就让办案人员在案件查处之前就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今年以来,该局查处的“整点抢”“傻推网”等网络平台刷单案件,都是根据阿里提供的线索进行非常精准地查处的。
教罚并举。在案件查处过程中,通过法律知识的讲解、宣导,明确法律边界,让涉案当事人了解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特别是对于网络经营环境的危害性和对整个社会诚信经营氛围的侵害,争取违法者的立功表现和业内举报是侦办案件成功最重要的条件。
余磊告诉记者,在侦办信用刷单平台系列案件中,他们发现,经营者基本都是年轻的90后,这些违法经营者最大的特点是对法律法规的无知。例如该局在查处“傻推网”的过程中,开始调查时当事人态度恶劣,拒不交代相关违法事实,抵触心理严重。通过对当事人的家庭、年龄以及经营状况的了解,办案人员感受到他因为对相关法律的不了解,很担心这个事情会让他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干脆拒不承认、抵赖到底。于是,办案人员通过法律知识以及政策的宣讲,使其消除顾虑,不仅交代了自己的违法经营行为,还主动举报该辖区另外一家网络刷单平台,为该局后续系列案件的查办提供了线索,这一立功行为也为他减轻了处罚。
加强日常网络巡查,通过网络海量信息搜索,发现信用炒作案源,不让一个炒信者漏网。据西湖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章一民介绍,针对网络交易行为的特点,市场监管部门也改变了以往“走出去”巡查为“坐下来”巡查。该局专门抽调技术人员对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腾讯等社交平台进行巡查。一旦发现炒信信息,立即通过网络备案信息等后台资料查询经营者所属省市;同时,通过和网络刷单平台的客服人员交流,逐步摸清平台的具体所在地、公司名称等信息。今年以来,该局通过这样的日常巡查发现并查处的案件已有多起,对违法者起到了非常有力的震慑作用。
案件查处 五个问题待解决
杭州市西湖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副大队长余磊作为一线办案人员,在经历了网络炒信系列案件的侦办后感触很多。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要彻底解决网络信用炒作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网络经营环境有待改善。网络刷单平台得以存在并有滋生蔓延之势,首先是由于网络诚信经营氛围的缺失,部分商家为了提高信用等级不择手段,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其次是目前网络交易平台搜索排名的机制本身存在缺陷,为刷单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滋生土壤。
网络交易平台需待整治。目前像阿里这样大的交易平台已经开始重视品牌诚信度的建设,联手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实施监管,但仍然有很多交易平台为了聚集人气,默认甚至放纵刷单行为。因此,网络交易平台自身应建立诚信机制,有效践行诚信文化,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加强对平台入驻商家的制约,增加违信成本。另外,关键还在于网络交易平台应逐步完善搜索排名机制,建立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弱化单靠销量与好评率作为搜索排名的指标权重。
物流企业行为须加规范。刷单炒信的产业链中,部分物流公司违背商业道德,违反国家法律,为刷单炒信提供便利,物流从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应加强引导,让物流公司自觉抵制“发空包”之类的不良竞争;职能部门应强化监管执法,规范物流行业的经营行为。
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从办案人员掌握的信息来看,网络刷手主要来自于在校学生以及家庭主妇。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扰乱整个网络经营环境,作为网络交易参与者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国家应不断加大诚信体系建设力度,细化并量化诚信指标,直接和个人信用体系挂钩,增加失信成本,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与消费环境。
相关法律需要跟进。目前对网络刷单、炒信等违法案件查处,主要依据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一法律立法较早,部分法条及其释法解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营业态发展需要,处罚只是1万元至20万元的罚款,而网络刷单平台的经营者违法所得巨大,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效果。例如查处的某平台年交易额8000多万元,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20万元。这样的违法企业往往被查处后过几天换个身份就又重启炉灶了。因此建议在处罚中增加没收违法所得的条款,加强对违法企业的震慑力度。
●记者手记
用严厉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总是会有人想神不知鬼不觉地钻法律的空子,以非法获利;或是通过侵害别人的合法权益来赚取利润。刷单者便是这类人。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对于这些心怀不轨、干着非法营生的人实在是束手无策。此时,只能依靠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才可能使坏人收手,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
记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某互联网安全测评中心看到了令人振奋的场面。在实验室的机房中,一人多高的机柜,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每一个机柜中都从上到下摆放着一台台机顶盒大小的监测仪器,每一台监测仪器上都连接着一部正在运行APP的手机。
据测评中心的工程师介绍,这里的每一部手机都与监控中心的电脑相连,手机中的APP是通过各种渠道下载的,全天候运行监测。记者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全天监测,用个杀毒软件查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工程师解释说:“不行,现在无论是病毒、木马还是刷单程序,杀毒软件都不可能全部找到并杀死。因为这些恶意程序并不是时刻工作,很多是在特定的时间才开启;还有些程序是植入在正常的软件中,或是加了一个伪装的保护壳,看上去很好,只有在它运行的时候,才能被发现,所以我们对于监测的APP都是全天候运行。”
据介绍,该中心定期出具检测报告,将检测到的问题提交工信部,而工信部会根据问题进行查处。虽然在APP的汪洋大海中能被监测到的只是少数,但是有这样的监测机构的存在,对于消费者就多了一份保护,对于在手机上植入恶意软件的人就是一份威慑。
记者还了解到,一年前该中心监测发现,有一些自动刷单程序被植入到了正常的APP中。这些包含刷单程序的APP又被再次包装放到了网上,毫不知情的消费者们下载这些APP后,里面的刷单程序就会被启动,并自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式、目标进行刷单。但是这样的刷单方式在近一年中没有再被监测到,原因就是公安部曾严打这种行为,还在广东打掉了一个大型犯罪团伙,所以一年来,这种不法行为没有再抬头。
无论在哪个领域,总是会有一些人以身试法,如果他们屡屡成功便会有恃无恐,而且会有更多的人效仿。只有严格的监察、严厉的打击,才会让不法分子心慌,进而收手,才能最终建立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
编后语 本次关于网络刷单的系列报道暂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网络刷单及各种网络欺诈行为的关注和揭露永远不会停止。本报记者通过大量深入的调查,撩开了网络刷单的面纱,看到了刷手们公然在网上的肆虐行径,看到了消费者和相关企业被骗后的无奈,看到了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打击网络刷单的决心和成绩,同时也看到了网络消费环境日益改善的现实和未来的希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相对滞后,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防范知识还比较缺乏。打击网络刷单和各种网络诈骗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依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重拳出击,网络刷单和其他各种网络诈骗行为必将无所遁迹。消费者盼望的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也一定能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