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画到情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
——记实力派花鸟画家姜乃军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姜乃军近影。

图二:晚更红。

图三:三友图。
图四:报春图。

图五:家在千山上。
图六:梅兰竹菊四君子。
图七:故园春意。

图八:荷荷美美。

图九:山里人家。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姜乃军是当代实力派花鸟画家,以擅长画梅竹享誉画坛,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研究员。姜乃军说:“我的花鸟画不仅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神韵和内涵,以客观景物为载体寄托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正如清代“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所言:“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受大哥影响走上绘画之路
  1968年,姜乃军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的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靠起早贪黑干农活维持全家生计。姜乃军的大哥自幼喜爱画画,长他10岁,高中毕业后在清原县工艺美术厂工作,如今已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画家。在姜乃军的童年时代,大哥在家画画时,他经常给大哥铺纸倒墨,也学着画一些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的简单图形。大哥每周末从县城回家都给他带来一些画画的颜料,那时买不起宣纸,他就在几块玻璃上练习画画,画了抹、抹了画,如此循环往复,逐渐有模有样。
  姜乃军13岁时,从一本《美术》杂志上看到著名画家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被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深深震撼和折服,曾反复临摹30多遍,并萌发了将来当画家的梦想。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7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实为难得之作。画作均采用巨碑式丰满构图,使用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画家为了突出红色感染效果,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姜乃军看到的画作,就是其中的第二幅,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一步一个脚印勇攀艺术高峰
  为了实现怀揣的梦想,姜乃军在绘画艺术之路上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不断勇攀艺术高峰。1984年,他报名参加了清原县文化馆绘画班的学习,并自学了费新我的《怎样画铅笔画》、哈定的《怎样画人像》、欧洋的《水粉画写生技法》等教科书。1985年,他考入辽宁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受教于王盛烈、宋彬、赵华胜等老师,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
  姜乃军从辽宁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慢慢又喜欢上西方艺术,陆续创作了一些油画作品。他说:“西方传统绘画的特点是强调描述,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这种描述性在扬·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得到了充分反映。这位画家出生于荷兰,是15世纪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西方艺术界誉为油画之父。画油画需要付出较高的花费,占用时间也较多,受到我父母的坚决反对,我热衷几年之后就很少画了。”
  1992年,姜乃军在清原县开办了书画社,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不错的经营业绩。就在经营书画社渐入佳境之际,姜乃军认识到,如果自己总蜗居在这个小县城,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出路,必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崭新天地。他说:“我虽然从小学画,有着较为深厚扎实的基本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感悟,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但要想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必须得到艺术名家指教,才能帮助我获得成功。”
  1999年6月,姜乃军来到北京,在一家新闻单位担任美术编辑。由于工作关系,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沈希诚和刘勃舒,得到两位老先生的亲自指导和提携。沈希诚曾长期担任中国国家画院展览馆馆长,无论举办大小展览都邀请姜乃军参观,使他经常欣赏到当代学院派画家最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并通过参观画展结交了很多画坛名家,不断拓展了艺术视野,艺术造诣快速提升。
  姜乃军表示:“中国绘画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从人类早期出现图案艺术到彩陶艺术再到今天的绘画艺术,这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将中国花鸟画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新格局。画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自然、领悟传统,探讨花鸟画艺术形式的源流。绘画作品必须将传统笔墨精髓与当代审美特征相融合,体现对传统、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耐人寻味,既得体又得势。”
  对于丢弃传统笔墨精髓、过分夸张变形的所谓现代艺术,姜乃军始终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类作品就像一场无人喝彩的演出,尽管表演者十分投入和动情,但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别人看不懂,很难获得广大观赏者的认可与共鸣。无论作者有着多么美妙的想象和高超的技艺,如果与大众审美趣味相对抗,那只能被时代所淘汰。一幅成功的书画作品,应该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形成构图精妙、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花鸟画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姜乃军主攻写意花鸟画,以简练概括的手法描绘艺术形象。他的花鸟画创作秉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宗旨,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构图精妙、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
  姜乃军从少年时代起就格外喜爱梅竹,将梅竹作为主要描绘对象。近几年,他对梅竹更是情有独钟,在继承传统笔墨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于师法自然中求新求变,艺术创作日臻成熟。他画梅先用较大的笔蘸少许的墨画出枝干,再用长锋勾画远近不同的小枝,最后描花点蕊,花朵分为很多层次,极具绚丽多姿的艺术感染力。姜乃军画竹亦别具风貌,尤为擅长画风竹,画面清劲秀逸、凌空倚势,将墨中五色焦、浓、淡、干、湿运用得得心应手。他先以饱笔画出竹子的茎、枝、叶,随后配以中景茅竹,再以淡墨轻轻几笔描摹出远处的竹子,最后用余墨勾勒出山石,极具美而不媚、秀而不俗的艺术魅力。
  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沈希诚评价说,姜乃军擅长写意花鸟画,倾心疾迷中国花卉之魂梅花,行影不忘画梅。其所以画得精到,首先取决于他长期观察、研究梅的造型特征和生长习性,这使他加深理解梅性梅情梅态梅格,无不渗透着画家本人对梅的情感和视觉印象。他笔下的梅并非某家某派的模仿,而是善悟熔铸、提炼而后喷发。观其笔下的寒梅,千枝万朵、老干虬枝、参差俯仰、动静相生,尽显坚实、挺秀、绚丽、豪放、苍古而生动。他在不舍前规与笔墨技法的同时,移重点于如何写出足以代表国魂的梅花。足见作者继承深广,水墨焦墨并用,苍雄秀润兼存,无粗放不羁之弊,含挺拔俊雅之风,既有倾城倾国之神韵,又有摄入魂魄之天威,在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的格调而自辟一径,难能可贵,令人叹服。他对人对事对物对艺术都要求尽善尽美尽情尽意,由此激发了他绘画创作的活力。姜乃军是一位对世俗功利有着清醒的认识,将自己的愉悦、烦恼、疲劳全部倾注于绘画,并自觉谋求摆脱世俗功利的画家。他首先将堂堂正正做人作为自己的信条,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成为画作的灵魂。姜乃军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人生价值的正确态度以及对艺术事业的献身精神,使他的画品与人品达到同步升华的境界。
  “姜乃军的花鸟画无论笔法是雄劲还是婉约,都不会刻意追求形似,而是着重表现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内蕴,并通过对其精神内涵的表达,释放出一种生命的张力。”美术评论人士贾晶晶认为,观赏姜乃军的绘画作品时,能深刻感受到一种直击灵魂深入的震撼与感动,让人浑然入境,这个特点在他画的梅花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姜乃军极其爱梅,常以梅花精神自我激励,对于梅花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独特。梅花当属传统写意花鸟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形象,但姜乃军却并不拘泥或者苟同于传统手法,对梅花的造型、表现笔法和用墨风格都进行了大胆创新。传统写意梅花多为红色,并多以喜鹊配图,以彰显吉祥或喜庆。而姜乃军画的梅花,却多为白梅、绿梅或者腊梅,每幅梅花都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传达出它所蕴涵的品位、格调、审美和思想,让你情不自禁间就融入到作品所透射出的情感内涵之中。与此同时,由于姜乃军对梅花有着深切的感悟,他笔下的梅花更有风骨,而有风骨的梅花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近年来,姜乃军的绘画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全球华人笔墨丹青迎奥运书画展等重要展览,荣获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书画名家作品展银奖、“迎全运”辽宁省美术展览优秀奖、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爱心慈善事业奖、第二届“中华颂”全国老少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首届世界华人运动大会书画展优秀奖、“圆明新韵”中国画名家名作艺术邀请展优秀奖、第16届亚洲激情盛会名家书画展金奖,并被多家文博机构收藏 。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画到情神飘没处 更无真相有真魂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