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一笔不可苟且 一念不可他移
——记实力派书法家李玲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李玲近影。

图二:篆书对联 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

图三:章草斗方 王蘧常《千字文跋》。

图四:章草斗方 陆机《平复帖》节选。

图五:章草扇面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图六:篆书团扇 孟郊《游子吟》。

图七:大篆竖幅 《静簋》铭文。
图八:篆书斗方 节临《散氏盘》铭文。
图九:章草小品 索靖《出师颂》。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日,在第九届“上元雅集”篆书书法评选活动中,李玲的参赛作品荣膺十佳大奖,这一奖项被书法界誉为篆书兰亭奖。李玲是河南省颇负盛名的书法家,主攻大篆和章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辉县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美院特聘书法教授。李玲的座右铭是明代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过的一段名言:“凡学书时,一笔不可苟且,一念不可他移。移即苟,苟即鄙俗俱出。鄙俗成熟,法器自远。书远于法,古雅两字,一生无分,不可不慎。从不苟中生纵逸,始得佳字。否则纵令艺成,时露鄙野。试拈古今高下名迹,虚心较量,何尝不悬如日月。”
继承父亲的遗传基因自幼喜爱艺术
  李玲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河南师范大学美教专业毕业。她介绍说:“我不是书画世家出身,父亲是一位医生,但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开方子的字很漂亮,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我的姐妹多,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孩子们慢慢长大,原来的房子不够住,父亲便盖了几间简单的房子,里面的床、桌子、椅子、书柜等家具,全部是父亲的手艺,做工很精细,还在上面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案。我住的那间房子虽然很小,夏天会很热,冬天也会很冷,但是我和姐妹们却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我继承了父亲的遗传基因,从小骨子里对艺术就有着特殊的敏感,喜欢写字、画画、吹口琴,偶尔还会拿来父亲的二胡拉上几声不着调的曲子。”
  李玲表示:“我很庆幸当年就读的小学开设了书法课,从第一堂描红课开始,我便喜欢上中国这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回想起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都与书法息息相关,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常常让我欣赏着、傻笑着、满足着。对于书法的感情,最初还是懵懂的喜爱,从小随身总是带着墨盒和毛笔,有空就临摹几笔,到后来发展到近乎痴迷的执著,笔墨已与我相濡以沫,经常几天几夜陪伴我的只有一支毛笔、几缕墨香、一本古字帖,沉浸在翻越几千年的过往之中,跟随着先人摹写和铸刻,让一串串或庄严肃穆或潇洒灵动的文字跃然纸上,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找到真正的自我,一种自豪与幸福之感便油然而生。”
潜心研习古文字自得其乐
  篆书讲究书写的原生态,即古拙厚重的金石气息。2001年,李玲一见到亦书亦画的篆书就感觉莫名的美,从此专心练习大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她潜心研习古文字自得其乐,《散氏盘》铭文的古拙朴茂、浑然豪放,《毛公鼎》铭文的气宇轩昂、庄严肃穆,《虢季子白盘》铭文的圆润遒丽、优美秀逸,《大盂鼎》铭文的雄壮凝练、端庄大气,这些中国古老的文字博大神奇,一个个优雅的字体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每次临习都能令她心潮澎湃、无比惬意。
  李玲说:“学习书法必须临摹古帖,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临摹现代人的书法作品,虽然是一种抄近道的学习方法,但就会失去自己的艺术风格。书法必须常练,如今虽然小有成绩,但是因为同行很多,不进则退,必须要求自已每天努力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当代篆书大家王友谊先生虽年近七旬,还每天早上坚持临帖两个多小时,从不懈怠,这让我深受感动与激励。”
  李玲在准备全国第十届书法展作品时,正值盛夏,一个多月没有出门,将自己关在书房,房间里没有安装空调,也不开电风扇,每天不停地写,写好一幅再仔细端详一番,这个字写得不错,那个字写得不好,地上到处都是写满字的纸,每张作品上都有她滴下汗水的痕迹。有一位朋友到家中看她时感到很吃惊:“你不热吗?”她回答:“开电风扇墨干得太快,还要再调墨,会影响创作的感觉。心静自然凉。没日没夜写字一点都不感觉累,反而感到非常愉悦。”参展作品创作完成后,她走在街头,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在1%的选优比例中,她的参展作品成功入选。
  2013年,李玲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为河南省辉县市申报书法之乡做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还要抛家舍业外出拜师学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未有丝毫懈怠。可是一谈到孩子,她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惭愧之情溢于言表。她感叹道:“我对于一双儿女感到很愧疚,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特别是年幼的儿子。我也很无奈,只有逼迫自己去做得更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吧。”
  “练出来”的李玲现在也带学生,也有很多同行慕名前来求教,她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已的感想和经验全盘托出,认真分析学生的每件作品,深受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她说:“在书法艺术之路上,自己还比较幸运,只有勤奋加机遇才能获得成功,必须用一生不懈追求。”
形成疏密有致、匀净典雅的艺术风格
  李玲的篆书主要取法西周中晚期《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墙盘》《颂鼎》以及秦国的《石鼓文》等铭文,力求用笔沉稳、提按有度、藏头护尾,使线条圆润敦厚,结体自然活泼,力发笔端意寓其中;通篇追求一种静穆娴雅、清丽流畅,但又静中寓动的气韵,形成疏密有致、匀净典雅的艺术风格。她的章草取篆书的用笔、隶书的神韵,取法索靖《月仪帖》的平中寓奇、动静结合,王蘧常《千字文》的古雅宏逸、点画精到,陆机《平复帖》的骨质与浪漫,楼兰文书残纸的天真与率性,追求一种静穆庄严的高古之韵。
  河南省篆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高山表示:“李玲是一位执著的书法家。在学书的道路上,她选择了一条孤寂、艰难的路——大篆。大篆不仅难识、难记,创作更难。但她始终不言放弃,潜心研习,临池不辍,耐着寂寞苦苦追寻着她的金文梦,而且一坚持便是数十年。而今,李玲的大篆古朴中透出清丽,古拙中暗含灵动,尽显出一个女性书家特有的娟秀气质,非常难能可贵。”
  著名章草书法家罗小平表示:“习篆书能出者鲜矣,女书家尤难。学养、胆识、勤奋与自信并重者方可探其微奥。因女性柔逸、细腻的审美视角解读古文字铸刻遗迹,别具典雅冲淡之气格。她的篆书线质雄浑朴逸,韵致旷达,入古出新,形成自家风貌。李玲近年致力于章草研习,宗法汉魏及近人,多以汉简为法。章从篆隶来,故其下笔便入章草文化书写核心,笔情墨致间流淌着古人高贵的血脉,线性绵厚从容,不激不厉,已臻妙境。其篆书章草自可独当一面,又篆书配以章草款文,大美之合,立即增添古茂灵异之象。观其书作,若雪岭孤松,高华玄远,其味之美难以言表。再假以时日,必有另一番景象。”
  河南省辉县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明新评价说,李玲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她能够沉静下来,追随古风,精临古帖,实属难能可贵。她的篆书稳健而不失灵动,清秀而不失刚劲,近年来,她在篆书领域已小有成就。近几年,李玲又开始研习章草,用笔沉稳,线条扎实,字形古拙朴茂,进步之神速令人惊叹。总之,皆源于她扎实的篆书功底,精通一帖亦通百帖,其书法艺术之路会越走越远。正如王羲之所言:“穷篆籀,工省而易成。”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洪洋评价说,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传递,是思维灵感的迸发。书法创作中笔墨随思想情感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以无限之情感为有限之笔墨。笔墨属于技巧,艺术情感的呈现不能脱离技巧。追求书法艺术能够登堂入室得窥堂奥绝非易事,笔墨锤炼有其必经之路,抄不得近道。青年书法家李玲深谙此理。学书伊始,她既坚持以艺术思想和精神修养为学书旨归,同时不脱离技巧空谈思想。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境界都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让人感受到她作品中对美感和意境的追求,才有了她多次在全国书展上入展获奖的成绩。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此语我曾在李玲作品跋语中亲见,正可作为她对书法意境追求的写照。宋代沈作喆在《论书》中说:“书固艺事,然不得心法,不能造微入妙也。”书法即心法,惟心中有清和之气,作品方能达清致之境。观李玲的篆书作品,清隽超迈、清劲挺拔、清灵明快,下笔沉着稳健,笔笔入纸,无浮滑造作之意,看似平淡,实则韵味十足,风规自远。“逸韵”是书法美学的最高艺术境界。“逸”是书家超凡脱俗、悠远高迈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而“韵”是书法作品呈现出的艺术审美和意象特征,发乎心,又出于“逸”。李玲正是通过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运笔用墨,抒发内心的情感意趣,使她的笔下透露出一种新奇的气韵,呈现出平淡幽远的气势,自有一种独特的风韵情致。
  “李玲的篆书得古人之形,更得古人之意。”刘洪洋表示,她具有强烈的崇古意识,从用笔圆厚遒劲、体势沉郁古拙,可以看出商周鼎彝之风气。元代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她所作大篆古意十足,字虽小力浑厚,清雅中寓雄健;可谓笔笔造古,字字有由,日临名书,毋吝纸笔,功夫精熟,久自得之;又谓笔笔自起自收,开辟纵擒,起伏向背,宕逸神隽,必无千字一同。从李玲的作品传达出来的气质、性格特征和情感趣味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不随大流的书家,表现出沉静温和、悠然文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书法以体为格,以锋势为调。格即间架骨力、结构端雅、匀称熨帖、筋骨内涵、笔力沉酣,调即气韵生动、点画精到、笔致圆融、顾盼有情、纵横潇洒。格从理法中来,调由意趣中出。人品高,格调才高。李玲在书艺之道一路走来,入古出今,从心性到艺术均得到长足发展。篆籀乃书之祖,篆籀气已成为她的书法追求。以篆书之道为宗旨,相信李玲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一定会游得更深更远。
  近年来,李玲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首届西泠印社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沈商文化杯书画大赛、全国第四届四堂杯书法大赛、河南省特邀女书家书法展,荣获全国第三届赛克勒杯青年组铜奖、全国贞元杯书法大赛优秀奖、河南省东方杯青少年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河南省百县市书法联展一等奖、河南省第三届女子书画大赛优秀奖、河南省新乡市清风杯书法展一等奖 、第九届“上元雅集”篆书十佳奖。她的绘画作品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花鸟画展等20多次重要展览,荣获河南省首届中国工笔画艺术大展优秀奖、河南省第三届中国工笔画艺术大展佳作奖、河南省第九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河南省第十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笔不可苟且 一念不可他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