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元
又是一年新春,又是一年消费收获时节。
上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6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这一数字与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数据相吻合。其中,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消费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事实确实如此。过去一年,居民消费的个性化、多样性趋势增强。正是一系列新科技新业态的引领作用,使得在大众消费仍为主流的前提下,新兴消费模式和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供给侧改革和消费的关系:加大供给侧改革,尤其是新科技引领下的新供给,可以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
本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中国产品大秀黑科技,与国际知名品牌如微软、英特尔、三星、索尼、松下、尼康等产业巨头比肩而立,成为消费领域关注的焦点。
其实,无须CES,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包括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等等概念,不管是否已成为现实,即便只是勾勒一个简单的图景,就已俘获了消费者追新的心,让其满怀期盼。
以VR/AR技术为例,在消费生活场景当中的初步试水,转瞬间就引发了人们对沉浸式消费的热情追捧。即便还有分辨率不高、视场不够完整、设备不够轻便甚至体验体感不适等等缺点,但是,一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一般,只要是有VR的地方,就会有人头攒动,就会有人乐于戴上设备,去体验“未来”。而这一切都确切预示着,哪怕就是这么粗糙的体验感,黑科技也一样可以成为“黑”动世界的强大力量。早晚,这些黑科技带来的改变,必将会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如同我们早先听到互联网+这样的概念时会一脸懵懂一样,经过时间的推移,现在,不管是网约车还是移动端支付,互联网+就这样真切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你无从拒绝也再无法割舍。
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科技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面对当下的生活,我们已无需再举着寻呼机满大街寻找公用电话,只需要安静地坐在家里或者街边的一个角落,拿着手机,看遍世界,买遍全球。
科技的力量确实已经让这种改变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新常态。不过,尽管躁动的科技正在引领我们见证着无数的希望,但缺少规则的体系,也将使消费失去最基本的保障。
可喜的是,经过二十几年的培育,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已经形成了集束型的保护体系,在微观消费领域维护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去年底,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也有望在正式实施之后,在解决具体消费纠纷方面,带来新的保障。
当然,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但应该看到的是,法律也只是一部法律,从来不可能自己站出来,去进行主动维权。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而言,还需要在法律的保障框架下,去保证有效的行政监管,去推动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组织等各方主体的维权参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推进,法律赋权体制下的行政监管已经成为市场运行的有效保障;而作为有益的补充与完善手段,维权参与也正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当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消费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吁求,都已经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维度,推动了消费者组织与消费者维权参与的兴起。这样的局面,也为推动维权事业由事后维权向前置维权转变,提供了良好前提。
当消费插上以科技与法律织就的一双翅膀,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春,市场秩序更加有序、消费整体更加向好、新消费势头更加强劲的那一天,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