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聚焦老字号”
合力推动品牌保护
作者:冯松龄


  开栏的话 老字号是历经时代变迁和市场竞争考验留存下来的民族品牌,是实体经济的代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列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并用质量、创新、品牌、工匠精神这4个关键词明确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为保护老字号,本报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合作,开设“聚焦老字号”专栏,旨在助力民族品牌发展壮大,推动品牌经济发展,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冯松龄
  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手摇串铃的走方郎中,到供奉御药的太医,坚持“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乐家世代积善成德,奠定了同仁堂治病救人一视同仁的品质和文化。如今,作为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的工匠们仍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造就了制药行业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往昔 厚重积淀铸传奇
  明永乐四年,刚夺得皇位的明成祖大兴土木,重建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医生都到北京寻求更好的发展。在繁华市井的喧嚣声中,一阵清凉悦耳的串铃声在坊间和街巷中响起。熟悉这铃声的人都知道,“是那位姓乐的铃医来了”。
  所谓铃医,即走方郎中,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地在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他们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为百姓除灾治病。
  这位铃医名叫乐良才。因为当时作为江湖郎中的铃医并不被人看重,乐良才痛下决心,一定要有乐家自己的药铺,做济世的名医。乐氏家族坚守济世养生的品德,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他们在北京扎下根并开设了自己的药铺。人们常说,“到老乐家去抓药准没错儿”。
  明崇祯十七年,乐家第四世乐显扬考进了太医院。乐显扬继承了乐家的医德和传统,不论是王公显贵还是黎民百姓都夸他是治病救人不分尊贵,一视同仁。清康熙四十一年的一个吉日,一家新店在前门大栅栏的路南开张了。人们奔走相告:“快去看看吧,那家新开张的药店,还真是与众不同,叫‘同仁堂’。”“怎么着,真有铜人儿吗?”“不是铜打的人,是一视同仁的‘同仁’。”这位药店的主人正是乐显扬之子乐凤鸣。
  在结合经典古方、宫廷秘方、民间验方和祖传配方的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乐凤鸣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并配以《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清雍正元年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188年之久。
  转眼间,到了新中国成立。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同仁堂非常关心,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
  张冬梅是如今奋战在同仁堂一线的一名普通技师,自打17岁接了母亲班进了同仁堂之后,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搓药丸,而这一干就是40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采访时,张冬梅说,她用实际行动向大国工匠致敬,她没给母亲丢脸。
  “像张冬梅这样兢兢业业的一线匠人,在同仁堂还有很多很多。”曾经与张冬梅在一个班组奋战过的赵现红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每一代同仁堂人都有着同样的品质,那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正是这种共同的品质,才铸就了同仁堂的前世今生。(下转2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合力推动品牌保护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