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珍祥
现状
校园贷套牢大学生
去年至今,校园贷的新闻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而这些钱大部分被用来赌球,当无力偿还时,该生选择跳楼自杀。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校园贷款又曝出种种不为人知的黑幕,如收取高额手续费、频繁骚扰大学生、泄露个人信息、涉嫌高利贷等。校园贷衍生的一连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4月,《中国消费者报》刊发了《校园“黑心”贷暗收高额服务费》的报道,对大学生投诉的校园贷问题进行揭露。
2016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释放出整治不良校园贷的信号。两部委明确提出,要建立校园不良借贷的日常监测机制。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各相关部门及时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及时以电话、短信、网络、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
2016年6月,有人通过一款熟人间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为了获得借款,铤而走险向放贷团伙借高利贷。放贷团伙与借款人私下协商好借贷利率,以一些互联网金融和社交工具为平台和幌子,完成非法高利贷放贷。
一名在校女大学生称,她注册了一家网络借贷平台,该平台实行实名制,必须上传身份证、学生证以及填写家庭信息,包括家人的联系方式,第一次借了500元钱,周利息30%,因为没还上,重新借了新债还旧债,周利率仍为30%,利滚利后更加无力偿还,最终导致欠款达5.5万元。因无力还款,借贷平台威胁把该女生照片发给家人甚至在网上公开,严重影响了该生的生活和学习。
监管趋严已成为业界共识,除专项整治外,上海、深圳、重庆、广州等地行业组织相继出台了禁令。
2016年8月24日,在银监会召开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针对校园网贷特别增加了“对于借款人要具备与还款能力相匹配”的要求,以及投资者教育问题等“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强压之下,涉及校园贷业务的平台谋求转型或退出,但侵权事件时有出现。近日,吉林某高校学生举报称,该校学生梁某联合校园贷客户经理及线下代理商找学生“刷单”,导致学生巨额钱财被骗,再次暴露了行业中的漏洞。
时至今日,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园贷问题依旧存在。大学校园内,各类网贷过度、虚假宣传,引诱大学生进行过度、不理性、奢侈消费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校园贷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不仅仅是单纯的P2P平台在做校园网贷,还包括分期平台、传统的电商平台等,可谓乱象丛生。
成因
学生消费需求难以满足
大学生消费有资金需求,而这种需求,在之前多数是通过信用卡来实现。2004—2009年间,银行业曾大跃进式开拓校园信用卡市场,带来了“三高现象”:高注销率、高睡眠率和高坏账率。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学生发放信用卡遵循审慎原则,且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满18周岁,二是第二还款来源方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校园信用卡至此基本退出,但满足大学生的信用消费资金需求的问题没有解决。
就校园金融市场而言,按照以往,主要有银行业、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三大参与者。消费金融公司普遍把重心放在白领市场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上面,多把校园市场看作是白领市场外的一个补充,方式手段并不激进,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相比,市场份额较低。相比之下,专注校园分期还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逐步发展成为校园金融市场的主导性力量。这类校园贷成为代替校园信用卡的新生事物,满足了不少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而且,校园网络借贷类平台现金贷款的额度一般都不算高,校园网络借贷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一度发展顺畅。但有不少不良网贷、不良社会中介以及欺诈团伙趁虚而入,有些网贷公司一味逐利,设置陷阱,使校园贷业务变了味,导致整个校园贷市场鱼龙混杂。
此外,大学生掉入不良校园借贷陷阱,与自身生活阅历缺乏、金融知识缺乏、消费观念不够理性有着直接关系。一些大学生自制力较差,受提前消费的诱惑和平台业务员的鼓动,很容易进入“圈套”,使得单个平台基于限额的风控手段基本失效。校园贷潜在的大学生群体家庭经济条件大多数一般,如果在多家平台重复借贷,金额超过1万元,则日常生活消费难以维系,很容易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中去,雪球越滚越大,直至难以承受。借款大学生一旦陷入过度借贷,其还款能力会大幅降低,风险急剧提升。
监管松懈是另一个原因。由于校园贷具有隐蔽的特点,监管部门涉及多,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还存在盲点,亟须完善。
建言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
校园贷不能野蛮生长
目前,大学生消费贷款主要问题有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尽管已经成年,但尚未真正接触社会,缺乏信用观念,消费观念也不成熟,容易出现不理性消费,贷款平台的出现助长了不当消费。二是现在贷款平台审核不严,大量使用他人证件办理贷款的情况很多,导致群体性事件屡发。三是平台利率过高,甚至还有利滚利、手续费等情况。
对于网络金融贷款,即便目前制定了法律法规,但在信用审核、利率管理、贷款发放等方面还存在隐患。监管部门应该对网络金融贷款的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核,除立法以外,必须从内控机制、操作规程和违法处罚上下功夫。网络金融发展不能再野蛮生长下去。
很多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款,存在引诱消费和诱导贷款的情况,平台的承诺和实际履行有较大差距。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也是消费者的组成部分,贷款协议中的格式条款、霸王条款应属无效,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处理,利滚利和所谓的高额手续费必须喊停。目前金融平台的做法并非是技术创新,也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而是变相的欺诈和披着网络金融外衣的高利贷。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 朱蓓蕾:
做好学生的保护工作
现在不少高校里都有类似的校园贷款,一些贷款平台直接雇用学生,或者其他的人员来充当业务员。他们以各种诱惑拉拢学生参与,声称低利率,分期负担小,骗取大学生信任。学生们办了贷款后就会发现,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利率、手续费等繁琐的收费名目,导致校园贷款类似高利贷。
网络借贷平台鱼龙混杂,大学生普遍有消费需求,但缺少资金偿还能力,消费观念也不成熟,一些学生盲目追求大品牌产品,攀比心比较重,导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各地银监、金融、工商等部门应加强对网贷业务的监管和整治,把好放贷人资质资信审查关,加强检查力度。高校也要做好学生的保护工作,比如严禁一些网络平台进入校园,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们能认识到这类借贷平台的危险性,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