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2016年12月10日,“1+1”精准扶贫项目的碧桂园志愿者赴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田村给村民送温暖。
图二:2016年11-12月,碧桂园清远市佛冈县精准扶贫技能培训项目维修电工培训现场。
图三:2016年12月,碧桂园广西田阳县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中村民参与扶贫苗木种植。
今年是房地产企业碧桂园成立25周年,而碧桂园的扶贫工作也已实施了20多年。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一直是碧桂园扶贫事业的推动者。他年少贫寒,依靠国家发放的7元助学金得以完成学业。2017年2月14日,碧桂园集团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广教小学礼堂捐赠善款1亿元启动 “惠妍教育助学基金”,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共同出席。广教村是杨国强的出生地,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使得这次捐赠仪式具有特别的意义。
碧桂园的扶贫小分队
杨国强在碧桂园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社会责任部,共20余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碧桂园在全国各地的扶贫慈善项目,深入贫困地区,长期驻扎,与村民同吃同住,协调各种关系和资源,为村民脱贫出谋划策。这个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也很特别,他们之中有很多是碧桂园扶贫事业的受助者。
社会责任部的孙科,来自安徽,2001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8年后退伍。回到老家的孙科正为自己的另一种人生憧憬时,国务院一项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的“雨露计划”正在安徽全面铺开。他抱着将信将疑、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杨国强在佛山顺德创办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参加了为期1年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他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这跟杨国强创办的这所学校的初衷很吻合:年轻人学好建筑施工管理,就可以当施工班组组长,然后成立自己的施工团队,当个小包工头,再逐步壮大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杨国强曾经走过的路。
跟孙科一起来到国良职业培训学校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同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出身贫苦且无一技之长。但在学校里他们得到系统培训,孙科也实现由军营到职场的一次人生转变。学员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学校给孙科颁发了由劳动部门和相关专业主管部门认证的结业证书。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学员免费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合格者,颁发广东省统一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完成系统培训之后,还可根据学员意愿,让学员自行择业或选择留在碧桂园集团就业。毕业后,孙科选择留在碧桂园。如今,杨国强已经为这所学校出资数亿元,资助了14466名像孙科这样的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2010年孙科和社会责任部的几位同事进驻广东清远偏僻的贫困农村,帮助当地村民进行住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改造,同时把产业化帮扶引进广东贫困山村,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他们这一扎就是7年。他们天天与村民为伴,跑政府,跑企业,下田地。2011年11月,孙科和他的一位同事同时在村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村民把他们当成自家人一样,自发给这两对新人搭建起了一个婚礼场地。在村民们的祝福声中,他们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2016年,孙科迎来了他的女儿。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碧桂园社会责任部里有一名员工叫梁时,同样来自贫穷家庭,从小就是靠各种资助才完成学业,于是心理萌发了一个志向:将来也要从事公益慈善工作,亲手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大学毕业后,梁时进入碧桂园社会责任部。来自广东清远的梁时,现在长期驻扎在清远山村帮扶。
在清远,杨国强于2010年经过考察后选定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作为碧桂园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进行了苗圃产业加住房改造、饮水、道路、电网、通讯的“一带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
如今,树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污水横流的小村庄,变成为干净卫生的小山庄。特别是产业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市场机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产出已超过20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0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6万元。
2016年,碧桂园经过前期的调研摸底,决定将碧桂园在树山村的“绿色产业扶贫”模式引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桥马片区央律村,预期开发5年,共种植苗木300亩,每年带动桥马片区2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春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桥马片区央律村,参观碧桂园田阳县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基地,并充分肯定了碧桂园先进的扶贫理念。
碧桂园的扶贫,并不是生搬硬套已有的经验,而是因地制宜。在同年10月,碧桂园在广东潮州市黄正新村的项目将建成集生活、休闲、生态农业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这是碧桂园的新尝试。
扶贫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2016年碧桂园启动“1+1伴你同行”——1对1帮扶贫困群众公益慈善项目,整合各方资源,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提供一个奉献爱心、参与公益的有效平台。全年,“1+1伴你同行”精准扶贫项目已开展三期帮扶活动,涵盖10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计帮扶64户困难家庭,受益贫困人数245人,其中受益学生113人。
碧桂园为每一位受助者都建立了档案,只要输入一位受助者的名字,就会显示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家庭情况,经济收入多少,受过何种教育,现从事何种工作……都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从“漫灌”式扶贫转为“滴灌式”扶贫,这值得与碧桂园一样有扶贫理想的企业借鉴。
授人以渔
与孙科一样,是碧桂园的受助者又是社会责任部员工的还有刘俏芬,她毕业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3年,杨国强出资4.5亿元创办了这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3年后,共招收了1019名贫困学子。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学院尝试校企结合办学模式,依托碧桂园的企业经验和学院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来自广东梅州的刘俏芬是第一批毕业生之一。
“让所有行业、岗位的劳动者都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对那些被贫穷困扰的年青有志者,我们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为他们打开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门,这不但可以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向幸福生活,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这是杨国强的办校初衷。
事实上,在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之前,杨国强在2002年捐资2.6亿元创办了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为全国各地“优秀、贫困”的少年提供好的高中教育。学校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大学所有学业,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截至2016年,国华中学共接收了2588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立校至今,学校一直保持极高的本科升学率,2016年该校的重本率超 98%。
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州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17日6时40分,各大媒体开始全程视频直播神舟十一号发射过程。人们在屏幕上看到一位年轻学生对空间技术了如指掌,侃侃而谈,这位叫贾配洋的学生就毕业于国华纪念中学。
我国第一部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将国华纪念中学列为扶贫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出国华纪念中学的成功,说明贫困家庭免费受教育是可行的。
碧桂园的扶贫教育还把课堂搬到了山村里。在此之前,碧桂园是走过弯路的。碧桂园的小分队深入调查后,在广东肇庆挑选了一个扶贫点,然后镇里盖起了农民工职业教育大楼。大楼盖起来了,教师也请好了,但没有农民愿意来上课。原因有很多:路途太远、要带孩子、要照顾庄稼……最后,盖起来的大楼并入了当地的中学。
吸取这次教训,2012年6月碧桂园开始探索另外一种教育扶贫方式,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该项目以自愿为前提,对全镇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派驻工作人员长期驻扎,与村民同吃同住,执行该项目。
项目还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截至 2016年底,这个项目总共帮扶了17006人,其中长期学历教育上帮扶932人;中期技能培训11715人,培训叉车、电工技术、焊工技术、财务会计、家政育婴等九种技术;短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359人,有4064人通过推荐就业进城工作,平均收入提高约20%。月嫂廖休莲月薪高达1万元,比一般大学生月薪更高。技术技能让村民脱贫致富,改变了命运。
(本版文字由李青山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