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古雅之中透出自然 遒劲之中尽显灵动
——记著名书法家刘楣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刘楣洪近影。

图二:行草横幅 题张清臣集扇面册。

图三:隶书汉简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图四:行楷斗方 李白《将进酒》,杜甫《丽人行》。

图五:行草斗方 孟浩然《过故人庄》选句。

图六:篆书对联 更见鹿庐湛井溉,剑冲牛斗耿星华。

图七:朝晖夕阴。

图八:十里荷花香。

图九:文鉴斋。

图十:象外。
■本报记者 孙燕明
  3月27日,北京著名书法家刘楣洪应邀到四川什邡市进行书法艺术交流活动,并给当地书法爱好者讲授书法临摹与创作课。刘楣洪主攻隶书、行草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考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北京市政协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理事、民革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朝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城市学院中国书法专业特聘教授。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40年的学书经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守望书法艺术的家园,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循序渐变,不急不燥,这不仅是我的艺术信念,更是我的人生目标。我希望笔歌墨舞一生相伴。”
学习书法一路艰辛一路歌
  1963年10月,刘楣洪出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物鉴定专业,师承刘一闻教授。1977年,他进入崇文区火神庙少年宫书法班学习,从此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他还不懂得临帖,只知道临摹老师写的字,或者临摹报纸上印刷的各种字体,现在看来,确实有些蹉跎时光。
  1981年起,刘楣洪正式学习书法,由于手头没有现成的字帖,他就到国家图书馆阅览室复印喜欢的字帖,或用晒图纸双钩填墨。那时,刘楣洪非常崇拜启功先生,只要一有启功先生的书法展,就骑自行车从永定门到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北京文化宫去参观;还经常到荣宝斋去观赏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并反复临摹。只要能找到启功先生的书法资料,就心摹手追,反复琢磨,直到心领神会。1982年,他有幸认识了著名书法家陈荣琚,陈先生是启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在陈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刘楣洪的书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临帖的范围和取向有了新的改变。1987年,他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启功先生主讲的全国第一届书法教师培训班,聆听启功先生的亲授,目睹了先生的示范,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刘楣洪说:“启功先生非常注重结构,认为书法的好坏首先在于字的结构。他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恰好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笔画轨迹只要经过这四个点,字就会非常好看。”1988年,刘楣洪又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熊秉明书法探索班,系统学习了熊先生的几种极限写法,深受教益。当时参加这个班学习的还有张荣庆、邱振中、张道兴、王镛、李小芳、刘正成、陈新亚、徐本一、周俊杰、左汉桥等。正是有这样的经历与交往,使他认识了很多名家、老师和朋友,并成为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将碑帖笔意完美融为一体
  1989年以后,刘楣洪系统学习了《石门颂》《礼器碑》《张迁碑》《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汉隶名作。在创作中,他追求线条的灵动、流畅与飘逸,力图在汉碑基础上糅合一些简牍和行书名帖的笔意。经过不断努力,他的一幅汉简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那时他才26岁。随后,他的作品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在汉代书法中,简牍是很重要的书迹资料;与注重庄严刻板的石刻隶书不同,简牍书法以率意自然的书写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迄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汉代简牍,其地域分布颇广,时间跨度也很长,其中尤以居延、武威、敦煌等地出土的简牍最为知名。这些地方的简牍书法大多为守卫边关将士留下的书信、文件、账簿等,字体也涉及古隶、八分、章草、行书诸体。通过这批材料不仅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字演变情况,同时也为书法爱好者学习隶书提供了极好的范本。简牍书法的艺术魅力主要集中在书写性与多样性两个方面。书写性即指书写的本色状态。众所周知,石刻隶书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产物,即便是刊刻极为精美的作品,也难免不会留下刀刻的痕迹,这也是由材料的性质与功用所决定的。而简牍书法则正好相反,它们是时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因而远离了庄严与刻板,将古人书写时最真实、最随意的一面保留了下来。因此,这些保留在简牍上的书迹,无论笔法还是体势都具有很强的多样性。以体势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处理,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正因为简牍书法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魅力,才使许多书法爱好者为之沉迷。
  与此同时,刘楣洪又潜心学习行草书。他反复揣摩临习《圣教序》《十七帖》《书谱》《祭侄稿》《争座位帖》等历代名帖,以及李邕、米芾、董其昌、赵孟頫、王铎的书法字帖。他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临摹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为了吸取古代书法的精髓,以便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在临摹时,要注意仔细观察,所谓“察之者尚精”;在创作时,一定要掌握墨色的枯湿浓淡、笔画的粗细变化、字形的正欹大小、章法的疏密连贯等关系。
  近年来,碑帖笔意的融合逐渐成为学书者追求的一大目标。刘楣洪又对北碑墓志产生了浓厚兴趣,魏碑书法在他的临习中占到很大比重,其中对《张黑女墓志》《元彬墓志》《元腾墓志》尤其用心研究,以求做到碑帖结合,兼容并蓄。他认为,长期写帖容易产生笔画油滑的弊病,但通过写碑训练,可以增强线条的朴拙厚重。他将魏碑笔意融入到行草创作中,力求做到古雅与疏逸相结合,并成为他孜孜以求的审美境界。
形成古雅遒劲、自然灵动的艺术风格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刘楣洪的篆、隶、行、草、楷五体兼备,尤以擅长隶书、行草书享誉书坛,形成古雅遒劲、自然灵动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评价说,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刘楣洪的艺术作品格高韵古,无论他的绘画、书法还是篆刻,都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他不是简单的描摹或者书写,而是真正打通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他的绘画、书法、篆刻都表现出一种文人精神,细腻中彰显奔放,感情又有跌宕,技巧与情感自然融为一体。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他的艺术功力深厚且全面。作为一个书法家,能将一种书体写好就很不容易。刘楣洪不仅行书写得好,小楷也很精到,大字写得也很厚实、古拙、雅致,而且他的绘画在继承黄宾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画风,融入了时代气息,实属难能可贵。他治印在汉印的基础上加入很多更古的元素,与当下流行的治印风格截然拉开距离,既很耐读,又不显怪异。他深厚的艺术功力铸就了现在的艺术高度。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评价说,我与刘楣洪交往多年,互有请教。他的谦虚与执著,他对朋友与艺术的真诚让我折服,尤其他作为老北京人多年如一日对京漂艺术家的热情关心更令人感动。近年来,他在进行书法篆刻创作的同时,又致力于山水画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他的书法艺术,在当下“二王”行书之风盛行的书坛,坚持追求坚实朴拙的书风,更是实属不易。其篆刻则在苍茫与俊朗中可见遒逸疏爽之气,这是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淡定与洒脱。刘楣洪的山水画主要取法黄宾虹、渐江等名家,却脱时人习俗,这是他在书法篆刻的基础上,融入书法的神韵与金石的风骨,形成了浑厚朴茂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当代书法篆刻家进行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参照。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术助理导师周祥林说,在当代中青年书画家中,能像刘楣洪那样不为名利的人,可谓极其罕见。唯其如此,他的艺术作品给人的印象才极为强烈,自家风貌、自家语言、自家品格,也才更为突出、更为感人。以书法而论,他的根基深植于汉魏晋唐,诸体皆能入其骨便是证明。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刘楣洪的书法艺术从汉魏晋唐中来,与那些以明清甚至近当代取法的人,显然已不可同论,故其书法无论是气韵还是格局都直接在明代以上,行草书尤其高古。然而,刘楣洪有绘画作为滋养,其行草无论平和与恣肆,都能深得浑朴静逸之气,无当下书家的浮躁之风,仅此一点常人就不可企及。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虞晓勇表示,艺道观人道,艺格见人格。刘楣洪具有一种真诚平和的艺术态度,其书法篆刻艺术也追求一种真意与真趣。看他写字,第一个印象就是快,犹如疾风劲草、风卷残云,看得观赏者目不暇接。笔速往往是一个书法家表现性情的最好方式。古人云,“意在笔先。”这种“意”是朦胧的,稍纵即逝。书法家如何才能钩沉?以笔追意是最好的手法。在笔速的配合下,书法家脑际中塑造的朦胧“意象”常常会真实、正确地反映在宣纸上。刘楣洪在创作中还往往追求一种真趣。何为真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认为,真趣是一种不僵死、活脱、沉厚的艺术情趣。在刘楣洪的艺术作品中,往往具有这种真趣。他的书法好似一个个跳动的音乐符号,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盘托出,令欣赏者品味再三、如饮醇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委员、空军书画篆刻院艺委会委员张维忠表示,刘楣洪是一位复合型的书家,书、画、印全能。他在书法上从碑中受益颇多,既讲传统,又求新意。特别是他的行楷书创作彰显遒劲、厚实、俊逸、灵动的审美特征。其行楷书带有隶意,又有魏碑墓志的笔法。他注重打破传统结字的收、放、开、合关系,强调结字中宫紧敛,同时又把字的内部结构打通开来,密处不让其紧闭而让其疏朗,使字畅达大气起来。其结字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通篇作品疏密自然,开合有致,章法得趣。在创作过程中,他善于打破传统中以中锋运笔的模式,采取中侧锋并用,起笔既不是藏锋逆笔落下,也不是明显的侧锋逆笔落下,更多的是中锋露锋起笔,行笔生涩老道,线条质感极强,品读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回味。他的行草书既法古又出新。其结字看似不算讲究,其实认真品读,其中变化多端,或大或小,或正或欹,或松或紧,稳中有动。再品其用墨,他敢于计白当黑,运用浓淡干湿不仅非常得体,而且富有逸趣,这与他长期研习中国画是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作者书法创作的驾驭能力。刘楣洪是一位极富才情的书法家,善于将书画印相互融合,善于汲取书画之外的营养,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今后,他在艺术的殿堂里一定会走得更潇洒、更高远。
  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主任、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崔志强说,我与刘楣洪相识已经将近20年,最开始时是因为他的篆刻打动了我,继而交往多了,才发觉他竟然是书画印的全才。最近,我看了不少刘楣洪的书法和山水画作品。他的书法已越来越精彩,线条苍劲老辣,结体构成也越发灵动多变;他的山水画也清新淡雅,不失古风,有着黄宾虹绘画的遗风。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荣宝斋艺术总监张旭光表示,刘楣洪多才多艺,在青年时就脱颖而出,名扬京城。其书碑帖结合,追求意趣,富有神采;其印巧中寓拙,刀下见笔,别开生面;其人积学向善,静中生慧,前途远大。
  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国画艺术》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副主任、颖淮印社社长程风子表示,我与刘楣洪交往10余年,他在艺坛中口碑极佳,擅交友有古风,亦豪饮啤酒直追七贤,可爱莫如此君。他的书法恣肆旷达,书我之书,写我之意;其印章也极佳,大刀阔斧,不雕不凿,一任天然,有石破天惊之势。
  近年来,刘楣洪的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至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七届至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至第四届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六届篆刻作品展、第一届至第二届国际书法艺术展、第一届至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展、1987年国际临帖大展、1987年北京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2007年当代篆刻艺术大展、首届陶瓷印篆刻大展、2007年中韩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全国60印象篆刻提名展、当代书坛名家系列工程500家书法精品展、2013年动静等观——中国当代名家书法展、2013年翰墨因缘——当代著名书画家邀请展、2013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当代草书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国首届中青年50人提名展、全国书法名家20人书法展等重要展览;荣获蒲松龄杯国际书法大赛一等奖、牡丹杯国际书法大赛二等奖、全国建设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雷锋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北京建党70周年书法展一等奖、首届北京地区篆刻大奖赛二等奖等重要奖项50余次;2005年入选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2007年被评选为北京书坛十佳中青年书法家,2013年举办刘一闻师生作品观摩展,艺术成就及作品入录《中国书法艺术年鉴》《中国印学年鉴》《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南海古迹楹联作品集》等辞书典籍,并出版《当代实力派精英——刘楣洪书画篆刻作品集》《刘楣洪汉简书千字文》等专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雅之中透出自然 遒劲之中尽显灵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