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在资本的催化下,共享单车队伍快速扩大,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乱停乱放,影响了市容,阻碍了交通。日前,交通部联合多部门起草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导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且此前,北京、成都等地已纷纷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政策。
据悉,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计划用“电子围栏”的方式规范骑车人停放单车。共享单车的APP中将标注停车区域点位图,骑车人如果没有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内,很可能会导致因无法正常还车而一直计费。其中,北京东城区计划在六七月份规划近600个非机动车规范停放区域。
今年1月,成都市交委正式发布《成都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并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共享单车应划定停车位,市民使用单车时需实名制,鼓励企业为使用者购买保险并承担事故先行赔付责任,建立个人信用体系;3月份,上海市质监局、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共同就《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共享自行车技术条件第1部分:自行车》等标准征求意见。其不仅对共享单车的尺寸、重量、强制报废年限、维护人员等提出了要求,还对骑行人员的年龄进行了限制;4月,杭州出台了《杭州市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要求投入互联网租赁经营的车辆,三年一更新,车身无广告设置,不影响市容;禁止向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注册、租赁互联网自行车服务;要求经营者建立健全承租人信用管理制度,实行信用记分,对违规违约的用户列入黑名单,促进文明骑车等。
在各地规范出台之前,共享单车的取用和停放几乎处于一种粗放无序的状态,加之缺乏有效的制约和惩罚体系,考验的完全是个人的道德自律。因此,共享单车曾经被称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并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先于政府行动的是一些小区物业,如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外某小区以前共享单车可以随意进出,前不久,开始限制共享单车进入。“开始有人不理解,还有人跟我们吵架。”小区的保安告诉记者,虽然物业出台这一规定也是出于很多业主的呼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受约束。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各地陆续出台的管控措施,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如果车都必须还在指定区域,和有桩自行车有什么区别?”网友“知北”认为,市政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最大的使用差别其实就在于是否能够随借随还,电子围栏的设定将使得共享单车失去便利快捷的特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共享单车的管理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这种创新的出行方式也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一下子管死,更不能像峨眉山等地那样,强行封杀。
而对于共享单车的规范使用,运营者及使用者均应负起责任。据悉,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10家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协议,未来将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失信者,限制使用共享单车;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人,可以优先使用或者提供免押金等便利服务,从而构建起以信用为核心的共享单车规范发展体系。《指导意见》则要求各城市研究建立车辆投放机制,规范停车点位设置;要求实行用户实名制注册、使用,禁止向未满12岁的儿童提供服务;要求推广运用电子围栏等技术。另外,还鼓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企业对用户收取押金、预付资金的,应实施专款专用,接受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