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遥远的村落,都有眺望世界的目光;再偏僻的地方,都有沟通世界的渴望
图一:中国移动在大树岭村的刷墙标语。
图二:张世明手机上的求助信息。
图三:护林员张斌在打电话。
图四:6995服务民生公示栏。
■本报记者 武晓莉 文/摄
从陕西西安到安康,要穿越一个号称世界第一的隧道,将近20公里,长得仿佛没有尽头。隧道的一头,是辽阔富庶的关中平原,另一头,就是闭塞贫穷的陕南山区了。
被秦岭、大巴山包围的安康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已建州。安康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只占1.8%,而且海拔落差平均在2000米以上,最高达近3000米。
自古,越是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越是对富足生活充满渴望,所以,在古代,这个山高路远的地方,就被命名为安康。
中国移动陕西公司总经理卓锋曾在西藏移动任职,来陕西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跑遍了陕西的山山水水。他说:“我发现,再遥远的村落,都有眺望世界的目光;再偏僻的地方,都有沟通世界的渴望。”
记者一行近期深入秦巴山区采访,发现中国移动陕西公司正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光纤宽带、物联网等移动信息化手段,帮当地百姓圆一个延续数千年的“安康”梦。
移动光宽 天涯咫尺
安康汉滨区大树岭村女村长黄定英穿着绿色的连衣裙,站在村委会门口迎接记者们,她背后的墙上,大大地写着“中国移动宽带示范村 引领信息致富桥头堡”的标语。
大树岭村虽然距安康城区只有几公里,但却已经是山地。这里有1000多户、4000多人,以前的信息化渠道主要是广电的户户通,并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如今,中国移动搭建的宽带高速公路已经贯通。
黄定英介绍说:“2016年6月,移动公司到村里考察,8月就开通了宽带网络。现在,50兆宽带网络入户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村覆盖,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宽带项目不仅方便了村民跟外界沟通、卖农产品,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据悉,为建成移动光宽带示范村,安康移动与大树岭村达成了“移动光宽带魔百盒惠民工程”的项目合作。项目一期覆盖了720户,二期预计再覆盖700户,二期建设完成后,大树岭村将实现整村宽带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大树岭村已发展移动宽带客户237户,实装率高达74%。安康移动公司副总经理雷健告诉记者,安康移动宽带示范村建设项目2016年初立项,截至今年4月已先后在大树岭村、汪岭村、余家湾等村共建成宽带光纤网络工程14处,合计信息点5008个。
中午,村子里静悄悄的,偶尔有孩子跑过。坡下的麦地里,两个老人正在给刚刚收割的麦子捆麦垛。我们走访了一户村民,她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务工,以前和他们联系主要是打电话,现在可以视频聊天,就像见面一样。还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热门电视和电影大片,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也经常在网上买东西,最主要的是上网不用担心花太多钱。”
据了解,通过移动魔百盒用移动光宽带,花费更少、速度更快、资源更多。安康移动低价高网速的光网宽带发展,让大家真正享受到提速降费带来的实惠,也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广阔的网络信息资源。
“移动宽带通全村 幸福生活比蜜甜”,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标语,正是信息化造福山区百姓的真实写照。
邻里守望 一呼百应
早阳镇田庄村护林员张斌的家,在高高的半山腰上。他给记者模拟拨打6995求助电话的时候,笑场了。
对于护林员的工作来说,6995求助电话是个定心丸。他说:“看见有火警、滑坡、毁林什么的时候,只要一拨这个号,互助群组里的家庭就都能通话,村里的大喇叭也会响起,马上就会有人来帮忙。”“对我自己来说,也很有用的。”张斌对记者说,“我屋子后面就是山坡,不是很稳固,去年花了将近1万元做了护坡,但还是担心泥石流。现在有呼救电话,还是比较放心的。”张斌的妻子在外地打工,他带着7岁的女儿在家里。站在他家的场坝上看过去,最近的邻居也在对面的山坡上。
6995是安康移动推出的一个手机通讯短号,取“来救救我”的谐音。这个信息服务平台是把10-20户的家庭号码联系在一起,万一有意外发生时,只要拨打求助短号6995,就可以通过手机与群组内多人同时通话,同时也会触发乡村的大喇叭,村民都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及时采取救助措施。
陪同记者走访的早阳镇黄镇长说,现在农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遇到盗、抢等事件或是自然灾害时,自救能力弱,急需外界帮助。但农村交通不便、警力不足,导致人民群众安全感不足。现在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90%,6995可以有效地解决个体力量薄弱、弱势群体孤立无援、公共服务保障不足、遇灾遇难帮助救援困难、群众互通信息困难等问题。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