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张鹏近影。
图二:毛主席扶我上担架。
图三:崂山北九水小溪。
图四:崂山巅峦。
图五:婺源写生。
图六:归港渔船。
图七:岛城透视。
图八:雅典古城遗址。
图九:伊亚古城堡。
图十:查济拱桥。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日,由香港油画研究院、沈阳俄罗斯画廊主办的“一带一路,相约北京——中国、俄罗斯、希腊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在北京举行。本次展览聚集了张鹏等11位著名画家的130幅作品,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到高品质、高规格、具有学术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感受中国、俄罗斯和希腊绘画的魅力,享受艺术家笔下的自然美景和生活风貌,彰显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为,促进了“一带一路”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往和友谊。张鹏是辽宁省著名学者型画家,主攻风景油画,现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中国景观造型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艺委会委员、教育部高校艺术类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等职务。业内人士指出,张鹏以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历史眼光深入研究油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基于对中国民族油画的独特视角与理解,在画面上实践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探索与表达,把心中的文化理念、艺术品格转化为绘画的视觉审美图像,以民族化、个性化的中国油画语言表现世界各国的壮美风景和人文景观,令文化艺术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
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不断勇攀高峰
1961年,张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书香之家。上中学时,就读于闻名全国的东北育才中学,得到最初的美术启蒙教育。张鹏最初的美术实践源于给学校画黑板报,这项任务给他提供了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那时画画成为他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他14岁时精心创作了一组五连张连环画《不要再在马路上踢球》,入选沈阳市中小学美术作品展览,并荣获一等奖。张鹏说:“此次获奖增强了我学习美术的信心,对我走上艺术之路具有重大意义。此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入美术院校。”
张鹏从1977年开始报考美术院校,除去中间参加工作一年外,连续考了4年终于如愿以偿。198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张鹏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我能选择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最终成功,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时,我的高中同学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而我刚走进校园,但我庆幸走上自己喜欢的艺术道路。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感到非常快乐和幸福。”在上大学期间,张鹏被推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并开始在一些画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在沈阳市新乐遗址博物馆,至今还展出张鹏在大学期间参与创作的大型壁画。
1985年,张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广播电视厅音像出版社工作。他主要负责音像制品的装帧设计,崭露出的业务能力,曾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通美杯音像制品大赛银奖,很快被任命为出版部主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创作了大量油画和连环画,曾荣获辽宁省首届连环画专题创作一等奖。1990年之后,张鹏先后担任辽宁教育学院美术教师和美术系主任、辽宁省教研中心艺术研训部主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如今已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近20年,张鹏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学习,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武汉理工大学研读艺术设计专业博士,并在上海美术学院、莫斯科师范大学、法国巴黎艺术城进修,极大地开阔了艺术视野和丰富了学养。张鹏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研究,曾撰写《中西美术教育史》《美术学科教学评价》《中国青少年艺术教程》等7部专著,成为全国美术教育领域优秀的范本及教材,得到美术教育界的高度评价。
领衔创作大型油画《毛主席扶我上担架》
为了纪念建国60周年,张鹏、杨华、张逢安、唐连符、李焱、荆成义6位画家联袂创作了大型历史题材油画《毛主席扶我上担架》。这幅画描绘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对受伤战士的关心和爱护,是一幅表现领袖品格与红军长征精神的视觉佳作。《毛主席扶我上担架》展现的是直罗镇战役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正值战斗激烈的时候,时任红一军团保卫局警卫排排长游好扬和几名伤员战友在等待担架队的到来,这时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来到前线看望伤员,毛主席与受伤的战士亲切交谈,并给伤员喂水,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根据这段历史史实,张鹏等画家创作了这幅大型油画。
张鹏表示,20世纪80年代出现美术思潮后,中国的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而个性化发展的极致却往往使人迷失。记得在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最后一次观摩会现场,当一张张巨幅作品在眼前展开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也第一次感到自己追求的所谓个性是多么渺小,此刻我深刻感悟到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不但是传艺作画,更重要的是育人和承载的社会责任。当我决心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时,第一个构思就是《毛主席扶我上担架》,主人公是我的岳父游好扬将军,我非常崇拜他。当确定创作这幅油画后,我就一直关注画面的内容和表达,没有想到我的个性,我想画面中所有内容都应该是我的个性。在经过搜集资料、整理素材和实地考察之后,2007年开始真正进行创作构思。经过一年多艰辛创作,大型油画《毛主席扶我上担架》终于顺利完成。看着这幅作品,我感慨万千,家里人看到这幅作品也深受感动。作为一个画家、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世界看到在满目沧桑的近代史中,中华民族每当遇到各种磨难都会焕发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我们读过前人眼中的历史,我们也应向后代展示我们眼中的历史。因为历史总是当代的,其实我们展示的是我们自己。
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程义伟表示,《毛主席扶我上担架》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艺术意蕴,生动地表现了毛主席以及众多人物的气质与神态。张鹏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保持着清醒的创作意识,始终坚持从艺术本体出发,按照艺术规律进行人物塑造,直至意旨的熔铸,努力追求形神合一的艺术形象,其中个性化的着力点,很值得艺术界关注。张鹏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激情,特别注重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注重强化和提升整个画面的艺术质感,不断进行审美形态的探索与创新,除了内化作品精神意涵的深度追求之外,更多的则外化为审美形态和艺术风格。这幅油画拥有纯正的审美品格,更接近艺术的应然之境。
被赞誉为“中国天体油画创作第一人”
2008年3月,张鹏主持的以抽象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高校重大原创科研课题“油彩艺术的宇观架构”正式申请立项。此后,他通过组织启动铸就大学生宇宙之魂的活动,着力普及重大原创课题成果,将课题内容导入课堂教学,开创了我国天体美术创作的崭新题材,组织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创作了100余幅油画作品,并举办此课题阶段性成果展3次。
采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宇观世界,目前在国内还绝无仅有。张鹏作为我国首支天体美术创作团队的领头人,为了展现宇观世界的神奇魅力,采用油画的多种语言和符号描绘这一神秘空间,通过绘画艺术诠释宇宙的奥妙,将一种另类特有的美呈现给广大观众。2009年12月,在中国天文学会年会上,张鹏被天文学界赞誉为“中国天体油画创作第一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被赞誉为“中国天体油画创作第一团队”。张鹏的4幅天体油画作品作为科研成果,以100万元的价格被有关机构收藏。
致力于风景油画主题性创作
近年来,张鹏致力于风景油画主题性创作,坚持对景写生,深刻体验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将理论、写生、创作完美融为一体,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和几十个国家,创作出100多幅风景写生精品,并在10多个国家举办个人大型画展,得到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并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张鹏表示:“艺术太伟大了,它能震撼你的心灵、荡涤你的灵魂。近20年,我几乎走遍了亚洲、欧洲、美洲所有著名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我将东西方所有能参观的经典油画作品都看了一遍,很多作品还看了不止一遍。我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目光去欣赏和分析,希望通过带有对比性的观察来体会油画艺术的本体与客体。我必须了解西方传统油画艺术美在哪里,中国油画与世界顶尖油画艺术的差距在哪里,当代西方油画艺术的忧思与危机是什么,他们寻求的改变是什么?这些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创作。”
程义伟评价说,在艺术风格竞呈的中国油画界,张鹏无疑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中年油画家。他又是一位教育家,一位艺术良知的阐发者和艺术精神的探究者,更是一位艺术责任与使命的主动担当者和守望者。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坚持艺术立场和油画艺术的探索,探究当下油画的发展状态,客观公正地表现其中可贵的精神品质。张鹏的油画在本质上是灵魂和思想的审美外化,是一种精神魅力的沛然呈现。他创作的大多数油画充满情感的介入与浸润,其中一些作品富有很强的情感张力,而支撑这些作品却是一种理性或者知性的力量。张鹏以纯熟的造型、用笔、用色等写意化方式创作油画,可以说是东方与西方、写实与写意的成功结合。他通过现场风景写生,对自然景色加以提炼和归纳,赋予自然景色一种个性面貌,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将油画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
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宋惠民表示,张鹏关注地域文化,从最密切的生活接触中挖掘物我合一的本质,直面自然追求艺术表现的生动,在现场融合观察、思考、感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写生符号。他的所有写生作品在户外一气呵成,决不在画室修整,保持自然中的创作灵性及画面中渗透的情感冲动。张鹏在传承中力求创新,将学院派绘画语言作为主要依托,在扎实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上,透出学养融入构成与装饰化的艺术语言。他结合传统用笔,夸大画刀在画面上的作用,在刀法的变换中赋予写生作品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