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节现场,一家民族风格设计的店铺“王的手创”内挤满了参观和学习刺绣的青年男女。
身着蓝白相间的连衣裙,戴副黑框眼镜的店主王丹青专心致志地坐在角落里刺绣。她是店主,也是设计师。
湘妹子王丹青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泼辣,说话细声慢语的她,更有几分江南女子的温婉。看到有人给她拍照,王丹青有点害羞,不善言辞的她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做设计。“王的手创”开店已四年有余,回顾这四年的历程,王丹青说这期间收获更多的是快乐。
学设计的王丹青大学期间和老师到贵州采风,看到当地人的刺绣,顿时被色彩明快鲜艳、纹样造型夸张生动的苗绣深深地吸引了。
毕业后,和许许多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王丹青也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为寻找答案,王丹青去了很多城市,看到不同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她还是无法忘记苗绣带给她最初的感动,最终又来到了黔东南。“我住在当地人的家里,向当地的老阿婆学习苗绣,闲暇时也会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做些家务。”王丹青就这样很快就学会了刺绣。
王丹青重返校园专业学习首饰设计,她将传统苗绣与现代首饰相结合,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后来她索性开了一家淘宝店,自己设计、拍照、做模特。
出乎意料的是,不少顾客很喜欢她的作品,逐渐获得了一批忠实粉丝。
此次造物节主办方赠予店主几张造物节门票,王丹青用来回馈新老顾客。其中,一个20多岁的湖北男生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湖北赶到杭州,并为她带来当地的特产。造物节那几天,男生几乎所有时间都待在王丹青的店内,虚心向手艺人学习刺绣,帮她招呼来参观的人们。
“看到有这么可爱的人支持我,这么热爱苗绣,我非常开心。”
与四大名绣相比,了解苗绣的人还是比较少,王丹青希望能够把苗绣传承下去。为此她再赴黔东南,联系当地的手艺人为“王的手创”进行苗绣加工,最初却遭来当地人的质疑。因为之前也有一些人找过当地人做苗绣,一段时间后没有销量就放弃了。“我会一直做下去,会坚持下去的。”王丹青这样对苗寨人承诺。
王丹青一个人摸索了两年,随着店铺销量的提高,她成立了工作室,现在已有20人的规模。她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纯手工的创作,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挂件、手链等各种小饰品。
十二生肖香囊也是王丹青钟爱的作品。她运用手织布、刺绣、编织这些纯手工技艺,将香囊和十二生肖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原有生肖形象基础上,给予它们更呆萌可爱的表达,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王丹青也为手工爱好者提供了DIY材料包,消费者买回家亲自制作,充分体验刺绣带来的乐趣,不时有人晒出自己的作品。看到这样的消费反馈,王丹青的兴奋之感溢于言表。“王的手创”就如同王丹青的孩子一般,她见证了这个因爱而生的店铺的发展。
初为人母的王丹青,内心也是柔软的。钟情苗绣的她也对那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苗寨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看到当地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状态,王丹青萌生了资助贫困儿童的想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当地的手艺人工作,让他们拥有挣钱的机会,拥有自信,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公益。”朋友的一番话让她茅塞顿开。
“现在参与刺绣的手艺人近800人,队伍在不断壮大,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重拾传统手工艺。”言语中,王丹青难以掩饰喜悦与骄傲。
她以一己之力,将传统苗绣技艺带出黔东南,用最传统的刺绣技艺去表达现代生活,也让当地的空巢老人有了精神上的依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
行走世界,也是认清自己的过程。王丹青一直在走走停停,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曾漂泊了大半个中国见识了现代城市的崛起与传统手艺的没落,在延续传统的过程中寻求变革,在苗绣的创作中,寻找到“小而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