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在APP或微公号上买课学习某种技能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但《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
上网买课没那么简单
作者:桑雪骐
图片


    ■本报记者 桑雪骐
  也许只有互联网,才能让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的课程变成名副其实的商品。这些商品不再是一本正经的课外辅导,应试教育、美术、音乐、烘焙、缝纫、育儿甚至是收纳等都可以放在网上成为可以售卖的课程。网络课程具有受众广泛、节省空间、时间自由等特点,但同时记者调查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网上买课成时尚
  在记者的手机里专门有一个名为“吃吃吃”的APP文件夹,平日里,记者经常按照这些APP里面的菜谱在厨房鼓捣,但是常常是喜忧参半。一个月前,“下厨房”APP上线了“厨studio”课程,记者立即开始了另一种“买买买”,短短一个月,记者先后购买了12节烘焙课。每节课的价格从39元到59元不等,算来已经花费了数百元。这些课程中,有的课多达2000余人参与在线学习,少的也有数百人。
  线上买课,付款后,就会接到课程订购及课程开始的提醒信息。同时,可以查看课程的课件。课程开始后,如果有时间收看同步直播,学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针对问题予以解答。如果错过了直播,还可以在线回看课程,但就无法享受在线答疑的待遇了。
  此外,微信客服会根据订单号将记者拉入对应的课程专属微信群。学员在群里可以提交作业,不仅可以请老师点评,学员之间也会分享制作心得,交流制作经验。一些“学霸”还充当辅导员,老师不在场时,义务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有海外学子。有一位在多个微信群都相当活跃的学员,出现的时间总是和大家有一定时差,询问后得知那是一位正在澳洲留学的烘焙发烧友。而学员们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既有专业的私坊店主,也有业余的烘焙爱好者。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于“厨studio”这样的线上课程,已经悄然成为了“知识消费”的新窗口。到网上买课,已经成为不少人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北京市消费者李女士可谓是线上课程的早期消费者。“以前的线上学习还主要是应试,或者孩子的课外辅导等等功利性比较强的课,近两年内容越来越丰富了。”李女士介绍说,她的网络课程消费始于七八年前为女儿选择线上的英语学习。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线上直播兴起,越来越多的微公号和APP都开出了在线直播学习课程。比如她自己日常关注的音乐和美术微公号,就有不少都开出了线上教学课程,这无疑为作为艺术爱好者的李女士打开了一扇学习之窗。“人们会不会为内容付费?”曾经是互联网商业模式讨论中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今,为知识付费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跨界、随时性、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加之便捷的移动端支付,唤醒了“内容付费”或“知识服务”这一潜在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巡视员胡燕表示,信息消费正在成为当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规模从2013年的2.2万亿元,已经增长到了2016年的3.9万亿元,年增幅度高达20%以上。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快速攀升,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更加深入,信息消费由线上为主加快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势转变,消费主体快速扩张,消费模式也在进行深度调整。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新兴的消费市场,网络课程的确具有诸多先天的优势,使其一出现,就受到众多新兴人类的追捧。但是,快速发展的市场难免会泥沙俱下。
  在“厨studio”上的课程均以烘焙食品的名称命名。记者首先选择了外观诱人的“玫瑰荔枝软欧”课,授课教师“哈奇”也是记者在下厨房中关注的一个大V。这堂课,老师不仅操作讲解详细,配有理论解读,而且在专设的微信交流群里长期驻群,解答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不是本次授课的内容,甚至不是其本人发表的配方,只要提出问题,老师都会给出耐心的解答。
  之后,记者又报名参加了学员人数高达2800余人的蛋黄酥课程,这个课的程老师“女侠森森”在授课过程中多次抱怨,她已经讲了一天“蛋黄酥,累死了”,听得记者也感觉“无比累心”。同时,她还不时介绍,一些材料在她的淘宝店里有售。在专设微信交流群里,则完全是学员们的自我辅导与交流,有学员在群里呼叫老师无果后,另一位学员表示,该老师另外的课群里也从来没有见过她的“身影”。
  下厨房服务热线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授课老师,下厨房目前采用的是授课老师提交开课申请,下厨房相关部门审核教师资质后允许其产品上线的方式。但是现在课程刚开出两个月,正在试运行期间,也正在对管理措施进行探索和调整。
课堂常有“广告植入”
  记者在其他课群里,多次听到网友们抱怨熊谷裕子老师的磅蛋糕课,于是也购买了这一课程。课程开始不久,翻译解说员就介绍了老师使用的某国产品牌烤箱,之后,又以学员提问的方式,详细展现了烤箱全貌,并介绍说,该烤箱7月26日开始发售。此外,老师使用的磅蛋糕模具也成为推介的重点。“有需要的学员可以联系我,”翻译这样介绍。
  “课程里植入广告是允许的吗?没人管管吗?”在记者参加的面包群里,有同样报名参加了磅蛋糕课程的学员抱怨着。记者发现“干货满满”“负责”是群里学员对老师课程最高的评价词,而“广告植入”“没讲出啥东西”则是大家对某些课程最不满意的用词。
(下转3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网买课没那么简单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