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3·15论坛
塞罕坝,生态保护的绿色标本
作者:张西流


  我们当从大肆掠夺林业、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决策中汲取教训。同时,治理沙漠化要从长计议,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革新耕作制度,实施农机具改革。
■张西流
  离北京仅280公里的塞罕坝,是近年来北京人消暑旅游的热门去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塞罕坝就大力植树造林,为首都北京的防风固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一道可靠的生态安全屏障,塞罕坝在55年间、历经三代人的辛勤耕耘,完成了从树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荒原,到百万亩林海产业链的华丽转身。如今,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可谓是守护首都北京的最后一道绿色防线。
  面对 “风景独好”的塞罕坝林场,面对各地的雾霾和沙尘天气,我们当反躬自省。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平方公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平方公里。沙漠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虽然我国为治理土地沙漠化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沙漠化的态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过去,我国荒漠化治理存大很大的误区:重建设、轻保护,信奉人定胜天,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而整个环境退化的过程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1958年大跃进时期,有关部门曾组织群众到冰川撒草木灰,搞“融冰化雪”,致使祁连山冰川提前融化,“冰川水库”面积迅速缩减;又如,20世纪90年代在祁连山山区搞“冷粮高产”试验,使石羊河出山水量大大减少;再如,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类不断向未开发的脆弱生态系统迁移和引入不适宜的耕作制度,滥垦、过度放牧和滥樵等,诸如此类的错误值得好好反省。
  因此,塞罕坝林场,是生态保护的一个绿色标本。首先,我们当从大肆掠夺林业、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治理沙漠化要从长计议,应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革新耕作制度,实施农机具改革。特别是,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牧场,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比例的人工草地,对退化草地和防护林要进行综合治理,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打好生态建设相持阶段的攻坚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塞罕坝,生态保护的绿色标本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