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线主要城市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让二线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成为业界关注重点。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说到成都,人们会想到宽窄巷子,想到麻辣鲜香的火锅……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的这座城市自有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其他城市没有的闲适。来到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放慢你的脚步。
就在这种看似有些慢条斯理的节奏中,经过20年的发展,成都车展渐渐成长为吸引业界眼球的车展盛会之一。
尤其在近几年,成都车展以更加自信的脚步走向汽车市场舞台中央,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
8月25日,作为2017下半年国内首个大型车展,以“匠心廿载,缤纷未来”为主题的第20届成都国际车展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自主品牌、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韩系以及合资等116个汽车品牌竞相登场,带来各类轿车、SUV、MPV的首发版、限量版、典藏版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车型,表示出对西南车市前景的期待。
车展阵容全面升级
客观而言,每年国内大大小小车展不胜枚举,但能被消费者认可的车展并不多。
成都车展能够让主机厂如此重视,与成都当地车市的快速增长有着直接关系。
成都汽车保有量近5年维持着每年30万辆以上的增速,5年平均增速高达16.07%,成为拉动国内汽车消费的新引擎。目前成都车市整体保有量高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按照当前速度发展来计算,成都很有希望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城市。
此外,以成都为首的西南区域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也让各大车企重新审视了西南区域的重要性。
如今的成都聚集了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一汽丰田、吉利汽车、沃尔沃、野马汽车等十多家整车厂生产基地,超过200个汽车主机及关键零部件项目也先后建成投产,成都市整车产能在2020年将达到300万辆。
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上成都车展近年来有目共睹的努力,使其在水平普遍不高的区域性车展阵营中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首发车型是衡量一个车展等级的重要标准,虽然从规模上,成都车展与北京、上海、广州车展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其市场影响力,从本届车展众多首发车型中可见一斑。
本届车展上,包括宝马5系标轴版、梅赛德斯-AMG43系列、2018款捷豹XFL、保时捷新款911GT3等在内的50余款车型首发,阵营之强大的确出人意料。
本次车展并没有选择过去一味追求新车数量是否足够漂亮,而是在追求新车质量的道路上狠狠“踩”下了油门。
像宝马、奔驰、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此前虽然亮相成都车展,但携重磅车型或首发车型参展的次数则寥寥无几。面对着市场的新形势,本次豪华品牌纷纷选择在成都车展推出旗下重点车型。就连顶级豪华车也不敢怠慢。英国豪华超级跑车迈凯伦超级跑车家族最新力作——全新720S进行了西部市场首秀。
随着传统的“金九银十”旺季即将到来,一部分刚性需求将会被释放。因此,对于各大汽车厂商来说,成都车展新车秀,对车商全年的销量和企业盈利有决定性的作用。
自主SUV面临压力
近年来,SUV车型可谓在国内车市大行其道。虽然国家出台购置税优惠政策和燃油限值标准,不断倡导市场消费向节油车型倾斜,但实际效果收效甚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显示,1-7月SUV销量同比增长17%,是所有细分市场唯一增长的车型。不难看出,SUV仍然是市场份额的绝对主角。
在媒体日各大车企亮相的新车中,不乏像宝马5系标轴版、长安睿骋CC、讴歌TLX-L等车型极具市场影响力的轿车,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成都车展上唱主角的依然是SUV车型。
2018款路虎揽胜极光、雪佛兰探界者RS、2018款广汽三菱欧蓝德……不少企业对于明年SUV产品的布局已经拉开帷幕。
虽然自主品牌对于SUV车型的钟爱态度依旧,但长期在这一细分市场居于下风的合资品牌,明显加快了对这一产品线的布局,这无疑使SUV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曾公开表示,国内的SUV产品虽然顶着“SUV”产品的称号,但大部分综合性能与真正SUV车型有着较大差距,所以外界无需过多担忧SUV市场的饱和。也就是说,未来SUV车型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不过,目前的市场变化对于长期占据SUV市场绝对优势的自主品牌而言,绝非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不能持续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车型,SUV市场的格局或将发生改变。
新能源车型稍显黯淡
“虽然整体来看挺热闹,但本届车展新能源车的亮点还是不多。”媒体日现场,这几乎是所有参观者最为直接的感受。
就在成都车展前夕,关于新能源车双积分政策即将实施的消息传出,成为了国内汽车产业不可忽视的重磅新闻。
本届车展,新能源车型除了自主品牌江淮iEV7S、奇瑞艾瑞泽5e、北汽新能源EC200外,奥迪、雷克萨斯、沃尔沃等也推出了插电混动和油电混动车型。
然而,在购置税政策即将到期和优惠政策“退坡”背景下,逐渐失去政策保护作用的新能源车价格,亟需以车辆的品质和性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眼下,汽车早已不单纯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要成为兼具科技感、娱乐感、社交化等功能于一身的移动出行工具。同样,这也是广大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更大诉求。
遗憾的是,在双积分政策即将实施的背景下,真正能够博得眼球的新能源车和新技术还依然有限。
就连外观都难尽如人意。与整车平均水平较高的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普遍外观中庸的问题显露无疑,设计有着很强冲击力的车型并不多见。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对于新能源车的扶持力度之强,出台政策之多,在汽车产业界殊为少见,而令人失望的是新能源车却并未为此给出理想的答卷。
(详细报道见10版、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