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遏制“假消费真买房”乱象须对症下药
作者:吴学安


  对于 “假消费真买房”乱象,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对“首付贷”重现、“消费贷”变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做到防患于未然。
■吴学安
  个人消费贷最近成了楼市的一大扰动因素。近期江苏、北京、深圳三地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分行先后发文,提示辖内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大幅增长,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据央广网9月13日报道)
  随着楼市调控的升级,商业银行持续收紧房贷额度,但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近期,一组金融数据刺激了金融市场。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元。与此同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纷纷披露,消费贷款增速惊人。
  尽管没有准确的数据显示,究竟有多少消费贷流向了楼市,但业内人士称,资金量肯定不小,因为在消费贷激增的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只有10%左右,而股市又没有巨量资金进入的迹象。
  近年来,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用途错配现象严重,大量资金披上个人消费贷款的外衣,暗地里违规“输血”楼市。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假消费真买房”。消费贷用于买房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通过所谓的消费公司提现,假装消费一笔钱然后提出现金,给商家一定手续费。这种消费渠道银行是很难把控和规范的,因为资金流向显示的结果确实用于消费。另一个则是通过找开发商把首付贷伪装成装修贷,资金可用于装修,于是消费贷用于买房,就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或许对于银行来说,扩大消费贷投放,拉动消费,原本也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如果不能对资金用途进行有效监管,就容易好心办成坏事。一方面,很多借贷人可能在不同的银行重复借贷。但是这些信息金融机构不可能准确掌握,如此就可能埋下一些风险和隐患;另一方面,消费贷等非房贷资金变相流入楼市,把一些支付能力不足的借贷人拉入了房市,一旦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出现逆转,违约风险就会暴露。
  应该看到,消费贷款用途错配现象严重,既有个别银行利益驱动原因,也暴露了金融监管短板。近年来银行业绩压力较大,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在信贷业务上过于激进,忽视了风险。从深层面来看,各方利益的驱动、银行贷款业务的激进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是“假消费真买房”的祸端。然而,用短期限、高利率的消费贷投机房地产是非常危险的投资行为,此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限制是必要的,也能对过热的消费贷市场起到抑制作用。对于“假消费真买房”乱象,必须快速出手,加强监管,对“首付贷”重现、“消费贷”变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对违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做到防患于未然。越是进入房市调控的关键时刻,越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管的精准度,否则,房地产调控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前功尽弃。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遏制“假消费真买房”乱象须对症下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