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为汽车行业插上翅膀。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共享化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共享概念盛行 汽车产业如何接招?
作者:吴博峰/文 郝军/摄
图片


    ■本报记者 吴博峰/文 郝军/摄
  “汽车产业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变革,随着更加高效共享模式的到来,我们将走出城市交通困境,给未来出行带来美好的体验。”近日,在以“智能网联汽车与出行变革”为主题的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出行宏图。
  事实上,这是继今年9月份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州论坛后,连续两个月内再次举办以“未来出行”为主题的论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汽车行业对于出行方式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共享单车迅速在国内各大城市蔓延,共享经济在资本有力催化下,已经成为市场热点话题。
  时下,围绕着共享这一“网红”主题的各种新兴业态层出不穷。随着“无共享,不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拥有长达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产业,与这一新兴业态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共享化是未来出行主流方式
  “过去汽车产业是生产主导的时代,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制造端上,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出行的2.0阶段。”对于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陈清泰表示,现在汽车市场要更多从人们需求端考虑问题。
  不难看出,随着出行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此前引领市场潮流与创新的汽车企业,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
  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汽车在市场中的角色已经从主导者转变为跟随者。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发展主动权不再掌握在手中?
  这样的思想转变与市场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时间回到几年前,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解决人们多年短距离出行难题的钥匙,以共享单车的方式带来改变。
  方便、快捷,不受限制的使用方式……具备以上优势的共享模式被市场广泛认可。
  一直以来,人们出行方式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出行、出租车和私家车三种方式。由这三种方式构成的出行选择已形成多年,格局稳定。
  然而,由于限行、限号等交通管制机制,以及多种管理措施,出行领域的供需矛盾却长期存在。以出租车行业为例,出租车牌照管制使得大城市出租车数量增长与乘客需求的快速增长难以匹配,“打车难”是不少人日常出行的直接感受。
  由此可见,传统出行方式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
  眼下,正是由于大量未满足需求的存在以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交通出行领域成为最早被共享经济改造的领域之一。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目前出现了私家车预约(“专车”、“快车”业务)、出租车预约、私家车顺路搭乘(即“顺风车”、“拼车”业务)以及P2P租车四种新兴模式。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新兴方式对于城市交通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减少对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社会公共资源占用,提升了整个运输运营效率。
  “出行共享化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个人满足度来说,最应该满足和最需要出行场景的就是共享化。我们希望把出行共享化做得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恒天易开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道远说道。
  大数据体系是共享出行之魂
  如今,在移动出行市场中,有一种东西看不到,却对整个行业都至关重要,它就是支撑着出行行业发展的大数据体系。
  目前各行各业都试图通过利用大数据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更好地剖析和洞察整个市场的变化。
  当然,出行市场也不例外。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直言,人们在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是共享出行最核心的资源。数据的传输涉及到信息的通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如何把信息的载体和未来出行的工具相结合,对于未来产品定位有着直接影响。
  提及共享出行,又怎能少了共享单车的身影?
  摩拜单车是全球智能共享单车的首创者和引领者,可谓大数据时代战略落地的成功案例代表之一。
  依靠GPS定位,用户只需要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借—骑—还”的整个过程。摩拜单车还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单车和行程实施高效管理。在提升管理效率,保障精细化运维的同时,从根本上确保了骑行的安全和用户体验。
  摩拜单车副总裁周亚表示,无论是做产品还是搭建共享出行平台,其最终目的都绕不开以用户为中心,在这一领域基于大数据多一些深入思考,才能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出行服务。
  记者从摩拜单车官方了解到,通过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系统统计,在共享单车投入之后,北京地铁日运营量提高40万,公交运营量也有相应提高;在北京国贸CBD附近投放了4000辆摩拜单车以后,北京CBD地区平均速度提升至24公里/小时。
  相比投放前平均速度21公里/小时,这3公里的提升也不容小觑,在国贸北京CBD几年来拥堵指数持续上升的地方,通过共享出行方式实现了下降,已实属不易。这也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共享化的价值。
  周亚表示,根据历史数据库,后台会做出更加科学的规划,去人为调节在某个地方车辆投放数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汽车品牌塑造或不再成为“金字招牌”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汽车产品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的形象,对于旗下产品表现而言尤为重要。
  这一点,在国内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为了在国内市场中树立更好的形象,各大车企煞费苦心。
  如果有一天,汽车品牌将变得不再重要,你是否会大吃一惊?“未来车辆实现共享化后,车辆功能更多让位于信息功能,注定会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在可预见的较短时间内,私人购买汽车的传统出行方式肯定会让位于基于非占有权改变的出行方式。”张永伟表示,出行习惯改变导致了出行对车辆所有权结构由私人拥有转向公共共享、转向平台拥有,这就意味着品牌的作用可能会弱化。
  面临着新形势变化,在传统汽车产业思维当中一直秉承的“汽车一定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在这种出行变革的背景下,品牌的重要性被摆到了重新探讨的桌面上。
  未来,汽车工业将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传统汽车产业沉淀和积累了庞大的技术、资产和生产能力。当遇到这样一个主导性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做的就是把汽车产业链打开,让整个汽车产业积极融合未来影响汽车产业发展领域的力量和技术,让汽车真正成为一个拉动多产业融合前进的领域。
  张永伟认为,如果再抱着传统汽车工业思维来定义和管理汽车,将不利于产业的创新和跨界融合。“汽车产品变了,汽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都要因之做出改变。”
  对此,作为传统主机厂的代表、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俞经民直言,客户需求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车企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车辆需求的关键性认知。“毫无疑问,共享出行方式让我们身上的压力更大了,只有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走,紧随市场的步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2017中国消费·维权高峰论坛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共享概念盛行 汽车产业如何接招?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