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新时代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
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在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取得开创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攻坚克难,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取得开创性成就,商事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为我国经济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纵深拓展,商事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为市场主体繁荣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开启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五年来,针对开办企业准入难、门槛高、环节多、效率低、期限长等突出问题,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深化,逐步拓展,商事制度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适应国际商事制度普遍趋势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通过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实施“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务秘书”“众创空间”等改革,实行经营范围申报制度,降低了兴办企业的资金、场地门槛,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热情。
  涉企证照大幅精简。推进“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和“多证合一”改革,开展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减少繁杂的审批许可备案,减少企业办事环节和材料。到2017年10月“多证合一”改革全面实施,逐步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经营许可审批改革不断突破。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前已将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87%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上海浦东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效应充分显现,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全国31个省(区、市)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全部开通,电子营业执照全面实施,企业名称库全面放开。许多地方推行手机APP、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最多跑一次”等创新举措,成为便民服务的一大亮点。同时,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便捷退出机制,2016年在39个地区开展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2017年3月1日在全国全面推开。前11个月,共简易注销企业18.3万户。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起草《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建成并优化小微企业名录,参与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进小微企业进得来、活得好。以“小个专”为重点,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和开展“三亮”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非公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非公经济领域的覆盖面,促进了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年来,新设市场主体7292.9万户,新设企业2160.9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从改革前的3.1万户增加到2017年的5.2万户,日均新设企业从改革前的0.69万户提高到2017年的1.6万户。二是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动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设企业中服务业企业占80%以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三是扩大了就业和税收,促进了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不减反增,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调查,从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新设企业开业率为69.7%,户均从业人员由6.27人增加到7.42人。纳税主体大幅增加,对税收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四是改善了营商环境,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2013到2017年度,我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上升了65位。五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可。商事制度改革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是群众满意度最高、获得感最强的改革之一,成为“放管服”改革的一大亮点。
坚持“宽进与严管”相结合,推动市场监管重心由传统的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新型监管机制基本建立
  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着力点,构建了与商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新机制。
  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这是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的重大改革,是构建全国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把传统的企业年检制改为年报公示制,改革以来企业年报率在85%以上,2017年突破90%,高于改革前的年检率。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名录库,目前经营异常名录实有市场主体474万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5907户。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基本建立,省级层面参与涉企信息归集部门覆盖率达到78.2%,参与部门最多达到69个,全国已归集政府部门涉企信息数据5.59亿条。部门联合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参与签署了24个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累计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司高管20.79万人次,“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局面初步形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面建成,2017年,日均访问量1895.3万人次,日均查询量330.5万人次。
  “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方式全面实施。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的意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总局公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全国31个省(区、市)制定了“一单、两库、一细则”。2016年,全系统70%以上市场监管执法事项实施了“双随机”抽查,2017年随机抽查事项实现全覆盖。前11个月系统内部抽查企业85万户,抽查检查企业比重达到3.42%,结果公示率达97.3%。
  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成效显著。针对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突出问题,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竞争秩序,提高震慑力,五年来共查处经济违法案件427.2万件。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五年来立案查处利乐等垄断案件79件,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5.3万件。连续开展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专项整治。提出发挥竞争政策的重要作用,与有关部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联合印发《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加强对政府部门影响公平竞争行为的监管。加强直销行政指导和案件查处,开展直销行业退换货制度落实情况检查,配合做好直销审批核查工作。加强网络传销监测,重点加大网络传销打击力度,五年来共查处各类传销案件8917件,有效遏制了异地聚集式传销和网络传销蔓延势头。认真开展扫黄打非、禁毒等经济检查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网络市场等重点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坚持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协同管网,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网络市场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发挥作用,地方各层级网监协同机制相继建立。联合开展网监专项行动,2017年共检查网站网店159.1万个次,责令整改网站2.4万个次,查处网络违法案件2.1万件。针对“双十一”等时间节点,强化定向监测,加强对大型网络市场主体的行政指导。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上海长宁区等10个地级市开展示范区创建,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经验。每年坚持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开展重点领域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工作,完善合同帮农机制。组织开展二手车、成品油、旅游等重点市场整治。
  广告战略实施深入推进。推动修订了《广告法》,出台了《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广告发布登记管理规定》等规章和《关于推进广告战略实施的意见》,清理完成广告经营审批事项。广告导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互联网金融广告、不良影响广告、含有“特供”“专供”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查处涉及广大人民群众重大利益和反映强烈的医疗、药品、食品等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完善传统媒体广告监测制度,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在杭州建设启用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实现对4600家县级以上传统媒体、1000家互联网网站进行监测。定期公布重大虚假违法广告案件,五年办结广告案件14.9万件。积极指导广告业发展,制定实施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与财政部共同开展32个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工作,制定了《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认定办法》,已建成24个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消费者至上的理念逐步树立,消费维权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共治的消费维权新格局逐步形成
  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在维护企业营商自由和交易安全的同时,把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在市场监管的核心位置,不断强化消费维权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消费维权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推动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新《消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出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办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实施办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并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尽快出台。
  消费维权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26个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指导意见》。大力加强12315体系建设,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五年来,累计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807.45万件。设立电子商务12315投诉维权中心和网络商品质量监测中心。推进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建设,进一步织密基层消费维权网络。
  消费领域执法力度显著增强。围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消费维权,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抽检,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加大对“3·15”晚会、黄金周、“双十一”等曝光问题调查处理力度。五年来,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商品消费案件34.2万件,案值26.9亿元。
  消费维权共治格局不断完善。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落实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全国消协组织广泛开展网络消费教育、老年消费教育“五进”系列活动、消费热点领域商品比较试验等,引导科学理性消费。积极参与立法和标准制定,形成立法建议。推动电商直通车建设,网络消费纠纷解决效率大幅提升。对旅游、高铁、“预付式”消费、快递服务等开展体验式调查,社会反响强烈。组织约谈三星、苹果、携程等企业和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平台,开展公益性诉讼,消协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商标品牌战略有效推进,商标注册申请量快速增长,我国成为推动全球商标知识产权增长的重要力量
  适应百姓消费升级和供给质量提升的要求,提出商标品牌战略,目前已成为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
  转变商标工作思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取消著名商标、知名商标行政认定,将驰名商标的内涵回归到法律保护的本意,扭转对驰名商标认识的误区。
  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优化商标注册审查审理的流程,拓展商标申请渠道,新建广州、上海、重庆等3个审查协作中心,设立105个商标受理窗口、49个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申请受理点。推进全程电子化,扩大网上申请范围,商标网上申请比例由五年前的63%提高到目前的86%。五年来,我国商标申请量1584.6万件,占申请总量的58.2%;核准注册量935.4万件,占总量的55%。我国每年有效商标注册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审理各类商标评审案件66万余件。商标注册审查周期、商标驳回复审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至8个月以内。推进商标评审工作便利化和公开化,实现商标评审裁定文书全部即时网上公开,开展评审案件口头审理。
  加强商标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商标权益,制止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维护商标注册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为重点,查处侵犯中国黄金、同仁堂等商标专用权违法案件。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商标执法协作,完善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五年共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7.9万件,涉案金额24亿元,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117件、涉嫌犯罪嫌疑人1049人。
  大力推进商标品牌运用。建设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出台企业商标品牌工作指南,发挥商标品牌引领作用。利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带动培育产业区域品牌,运用地理标志实施精准扶贫。五年来,地理标志商标注册1563件,占注册总量的41.65%。
  积极推动商标品牌国际化。引导企业加快商标海外布局,积极推广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主动参与商标国际规则制订,积极构建企业商标海外维权协调机制,协调解决一大批海外抢注商标问题。五年来,马德里商标有效注册量7586件,占有效注册总量的30.57%。
明确市场监管总体方向,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市场监管基础性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市场监管制度性、基础性建设,市场监管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市场监管成为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这是第一部全国市场监管中长期规划,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加强规划组织实施,经国务院同意,建立总局牵头、由35个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许多地方政府出台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
  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展开。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目前全国24%的地市、70%的区县完成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支持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基层建设指导。
  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修改《公司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商事制度改革依法推进。修订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夯实市场监管法治基础。健全完善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评价工作,强化法治宣传,加大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大数据监管逐步运用。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监管”信息化建设,标准、数据、安全基础全面夯实,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支撑作用突出。信息化与业务融合不断深入,充分利用工商和市场监管信息,加强市场环境形势分析,开展市场监测预警研究,为国务院决策提供依据。
  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先后举办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中国商标金奖、马德里125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东盟工商论坛,参与WIPO、WTO多边合作组织和G20、APEC、金砖等多边市场监管规则磋商。围绕“一带一路”,全方位推进企业注册、信用监管、商标品牌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五年来,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74项,“朋友圈”不断扩大,涉港澳台各项工作得到妥善处理,市场监管的全球视野不断拓展,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商事制度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纪律保障。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先后制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意见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出台会议、公务接待等9项制度,为持之以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紧紧盯住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节前印发通知,严明纪律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不良作风的防火墙。
  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及时传达贯彻党中央关于管党治党的新要求。认真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现总局内部巡视全覆盖,不断净化政治生态。严肃执纪,把纪律挺在前面,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依规依纪处置违纪问题。强化问责,以责任追究倒逼“两个责任”落实。
  大力加强基层建设。把基层建设作为工商和市场监管的工作基础,加强对基层建设的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指导各地完成职能划转和体制调整。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组织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加强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培训,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基层所长培训班等培训班次411期,培训学员3.6万人次。开展网络培训33期,培训人员34.8万人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系统行风政风不断改善。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扶贫工作决策部署,组织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专程视察总局并赴基层调研,先后作出180多次重要批示。王勇国务委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做好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发扬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市场监管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准确把握新时代工商和市场监管的方向和任务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做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深刻阐明了201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会议在对2018年经济工作部署中,对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提出许多具体部署和任务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之中。
把促进市场主体活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微观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市场主体是创造就业、创造财富的源泉,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细胞和微观基础。只有微观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宏观经济体系才有活力和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新设立公司的便捷程度、新设立公司的数量多少、人均拥有企业数量的高低,是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出成效,但投资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开办企业的行政审批依然过多,我国在世界营商环境的总体排名还处于中等水平,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适应。虽然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但我国的企业密度还不高,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样突出,进一步发展还有较大空间。促进市场主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关键是要改革。要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限制,从源头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
把发挥市场机制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在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中,解决供给要素错配问题、解决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关键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由于忽视市场的功能,一些该退出市场的企业、该进行重组的行业,受到许多行政保护,得到许多政府救助。但行政主导的方式,违背了市场规律,把一些分散的、单个企业的问题,逐步积累成一些行业性、区域性难题,带来现在改革发展上的风险和挑战。
  去年系统会上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这是长期方向。只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竞争、鼓励创新,才能依靠市场发现商机、培育创新,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活力。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形成僵尸企业退出机制,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只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侵害企业权益行为,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腾出市场空间。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既要做好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又要做好改革创新的推动者,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长效机制。(下转3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新时代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