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金融开启蝶变旅程
作者:聂国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聂国春
  如果说2017年是新金融行业蜕变的一年,那么,2018年新金融行业将蜕变化蝶,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极。
  新金融全面进入合规时代,不仅会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还使得行业面临着监管趋严的巨大挑战。大浪淘沙,真正具备专业金融能力与科技能力的平台,
  2018年将开启新的征程,而科技、场景、大数据在助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期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新金融的崛起,借助的正是科技的力量。回顾2017年的金融圈,最热的词莫过于“金融科技”。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以及新兴的互金行业,无不在谈论AI(人工智能)和Fintech(金融科技)。
  2017年8月1日,招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银行业首家智能投顾“摩羯智投”,经过七个月的运营,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投顾(也叫机器人理财),规模突破50亿元。
  作为一种新兴投资模式,智能投顾近年来在美国市场快速崛起,中国也不甘落后。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宣称具有“智能投顾”功能或者正在研发“智能投顾”功能的理财平台已经超过20家,主要包括京东智投、聚爱财PULS、宜信投米RA、钱景私人理财、蓝海财富、弥财、来钱、微量网、资配易、胜算在握等,并且陆续还有平台跟进,加入智能投顾的大军。
  与智能投顾一样炙手可热的是区块链技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它对金融科技领域产生的影响是首屈一指的。区块链技术作为独立的底层数据存储和验证技术,具有去中介信任、防篡改、交易可追溯等特性,能够实现交易过程中,各节点共同维护一套交易账本数据,实时掌握并验证账本内容。
  2017年8月18日,“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这是中国首单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所ABS。项目中百度金融作为技术服务商搭建了区块链服务端并引入了区块链技术,项目中的各参与机构作为联盟链上的参与节点。
  在银行领域,2017年7月底,中信银行与民生银行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信用证结算领域,交易量快速过亿元。展望2018年,跨境支付和清算、供应链金融管理、大数据资产交易、保险等都被认为是区块链最有可能规模化落地的领域。
  此外,人脸识别、刷脸取付款、智能理赔等一系列金融“黑科技”在2017年也集中涌现。当下,金融科技的前沿创新已经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性、便利性和全面性,它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也让普惠金融得以更好地实现。
  新的一年,金融科技将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场景拥抱消费者
  “得场景者得天下”,这是去年金融业内人士和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17年年底,中银消费金融公司跟喇叭分期合作推出了车险分期产品“喇叭买单”。此前,另一家第一梯队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上市网游公司也正在对保险分期场景进行探索,而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自营保险分期业务。
  记者了解到,消费金融分期产品与保险场景的结合,近两年已诞生了分期保、车易保、喇叭买单、保分期等许多车险分期平台。而在抢滩场景方面,支付领域更是上演了“三国杀”。
  2017年12月27日,杭州地铁全线开通银联闪付直接进站,单日交易笔数突破60万,在杭州公交各类移动支付方式中的占比增至70%。这也标志着银联“云闪付”受理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同一天,支付宝也在杭州布局公交出行领域。
  事实上,从马云在上海地铁见证语音购票和刷脸进站到马化腾在合肥示范扫码乘公交,再到中国银联专门成立了金融与民生事业部,作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三巨头,支付宝、银联和微信正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具有小额、高频和刚需特征的公共出行领域。
  在拿下广州、杭州等近10个城市的地铁后,银联计划在全国19个央行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推进银联闪付和二维码支付,并希望在所有省会城市落地,而支付宝方面也雄心勃勃,计划从2018年开始每个月都新增城市开通扫码乘车。
  移动支付巨头们不遗余力地加速推进公共出行领域,图的是什么?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助理总经理李春欢表示,在将移动支付方式嵌入到公交地铁系统中后,银联之后会做数据的输出,把支付产生的大数据输出给公交公司和地铁方,利用大数据对地铁商圈进行更为精准的营销。
  可以说,无场景,不金融!2017年轰轰烈烈的现金贷之所以遭到监管层的严厉打压,就在于现金贷模式从本质上是不在乎场景的选择的,依靠快速起量而试图掩盖坏账等特性是导致其风险高、风控难的根本原因。
  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看来,Fintech的逻辑正在改变金融场景深度、广度和它的延展性。2018年,传统金融机构也将发力打造更懂年轻人的“场景银行”,新金融机构将会把更多场景嵌入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
践行普惠金融初衷
  在新金融时代,赋能实体经济、回归普惠金融本质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也是行业的长远发展之道。
  2016年,数字普惠金融被列为G20杭州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从普惠金融到数字普惠金融,一大批新金融平台正在努力从互联网数字技术中挖掘自身优势,以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最终实现为更多人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行业在2016年之前,行业的资金成本高,在资产端借款给企业的成本高,但是在行业理财端持续降息的情况下,资金成本持续下降,可以更好地支持实体企业。另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技术,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简洁高效,具体表现在:利用金融科技将网点轻型化、智能化,使服务变得更智能、简单、快捷。建设智能风控体系,构建反欺诈预审批系统,降低小额信贷的门槛,提升风控实效。应用人工智能提升自助服务水平,帮助客户快速办理业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不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商业可持续性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兴起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边界在变得模糊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安全等一些新型金融风险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传统金融机构和新金融融合共生的背景下,2018年,多业态、差异化经营的普惠金融发展新生态正加速形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理财——展望2018】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金融开启蝶变旅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