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西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工商所所长韦恒生
■本报记者 顾艳伟
广西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与越南平辽县仅一河之隔,属于典型的边境小镇。4年前,韦恒生就任峒中工商所所长,成了“国门工商所”的领头人。4年来,他牢记使命,忠诚担当,在美丽的边境小镇谱写了一曲曲“红盾爱民”的时代赞歌。
2013年,组织征求本人意见,希望把韦恒生调往离城区120多公里以外且条件最艰苦的峒中工商所。虽然面临家中有老人需要赡养、孩子需要照顾的现实困难,但韦恒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爽快地接受了任命。
韦恒生说,不是他没有敬老孝心,也不是没有爱子之心,他只是把小爱放在心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他对工商事业的大爱扛在肩上。他总说:“肩上的红盾是我一生的责任,组织需要我,我绝不退缩!”
在新的岗位上,韦恒生依然和以前一样,对每个前来咨询和办理营业执照的群众,都面带微笑热情接待;对监管对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厌其烦地解疑释惑。为方便边远群众办理营业执照和消费投诉,他还制作“红盾便民联系卡”发放给群众,将手机号码和办事指南印制到联系卡上方便群众联系和咨询,并时刻保持手机24小时全天候开通。一张小小的卡片,拉近了群众和工商所的距离。对边远山区的群众,他提供上门服务。受理群众消费投诉,他第一个到达现场。多年来,他的监管服务对象无一对他进行过投诉。“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参加工作18年以来,韦恒生一直坚守在边境线上,几乎走遍了防城区的各个边境乡镇,服务了47个村委(社区),为国境线上的各族人民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峒中米酒在防城港市名声在外。峒中镇大坑村的赵支书想把自家酿造的米酒进一步推广,打响品牌。韦恒生知道后驱车几十公里到大坑村帮扶指导申报“大坑瑶”峒中米酒的商标。品牌打响后,赵支书的“峒中米酒”供不应求。赵支书对韦恒生说:“我们壮瑶两家是兄弟,希望多一些像你一样的干部来关心支持我们。”
韦恒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位红盾卫士的铮铮誓言。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每到一个村屯、街道,每当听到“老韦,你又来了,辛苦了”的招呼声,韦恒生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并且有意义的。
因工作表现出色,韦恒生连续多年被评为防城港市和防城区工商系统“先进工作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边境小镇经济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