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名家翰墨
致力追求水墨山水画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记著名画家卢晓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卢晓波近影。

图二:空山新雨。

图三:烟树翠影。

图四:云山清音。

图五:涪陵印象。

图六:水墨家乡系列之一。

图七:水墨家乡系列之二。

图八:边城记忆。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卢晓波是重庆市著名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理事、重庆市工笔画学会理事、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他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继而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他的水墨山水画用墨酣畅淋漓却又不失法度,用笔奔放恣肆却又不造作,画面灵动飘逸却又不失严谨。他的绘画艺术注重抒发个人情怀,并不具象刻画景物,更强调表达意境和情趣,形成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的独特艺术风格。从卢晓波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乡景色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体现出他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受宋一俊老师启蒙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
  1968年4月,卢晓波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1岁时回到户籍地,当时的四川省涪陵县青羊乡。卢晓波回到家乡上学期间,正是学习传统绘画的启蒙期,有幸受到宋一俊先生的教诲。宋先生年轻时是西南艺专国画专业的大学生,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放弃学业回到乡下,成为一名乡村美术教师,是宋先生最早将卢晓波带入美术领域,使其从此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84年,卢晓波在家乡初中毕业后,就到涪陵城里读高中,从此离开了家乡,但是他的心却留在此地,在这里得到很多亲人、师长、同学、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令他永远难忘。
  近年来,卢晓波主要从事水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主要缘于儿时对家乡朦胧而美好的记忆,抒发对家乡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情怀。卢晓波回忆说:“2009年春节前,我去青羊乡下舅舅家杀年猪吃年饭。临去的前几天一直在下雨,直到出发那天雨才渐渐小了,到了目的地四周依然沉浸在雨雾之中,这里的冬季雨雾天气较多,烟雨迷蒙的景象比较常见,可是看到的景象却有些特别,雨雾一团团、一股股,有的缓慢漂浮,有的急促穿梭于山林树木、村落之间。我对于平时熟悉的乡村却有另外一番感受,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瞬息间千变万化。我面对这样的情景顿时有了创作写生的冲动,好在书包里备有速写本,于是拿出画具开始写生。我回家之后,趁着这个记忆和感受采用泼墨、破墨等技法表现乡村这种雨雾迷蒙的景观,顺着这一思路连续画了30多幅作品,取名为《水墨家乡》系列作品,装裱成3本册页。从那以后,我突然觉得这种看着既真切又朦胧的水墨画面,正是我年少时对家乡的那种既陌生又熟悉的特殊感受。今天再次看到当年表现家乡印象的画作时,或许画面不是那么完美,技巧也不是那么娴熟,但我对它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画面本身。在这清凉的雨意中勾勒出心中朦胧的、虚幻的家乡山水印象,不仅带着对家乡亲人和师长的深厚情感,还有那年少时的遐想和梦的开端。”
  用饱蘸真情的画笔表现独特的乡土地域风貌
  卢晓波表示,写生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认识进行主观表达的一种艺术手段,是学习绘画必不可少的途径。中国古代画论提出,“应物象形”“以形写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艺术观念,都是关于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对主客观因素的论述。写生是从自然中来,但不是自然的再现,既是客观景物的反映,更需要主观的艺术表现。如果我们只是采用同种方法画不同的对象其本质也没有什么区别。写生是在自然界中提炼、概括、表达其表现对象的方法,表达画家的认识和感知,结合自身的修养营造不同的情趣和意境,这才是写生的根本价值所在。古人提出“法无定法”的艺术主张,在画家写生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写生需要锲而不舍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在写生中不断进行艺术思考,写生的过程就显得更有意义。
  卢晓波说,我的《水墨家乡》系列作品主要表现了家乡涪陵的田园风光。这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季湿润多雾、植被丰富。我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无论自己身在何处总是有着对乡情浓浓的眷念,对伴随自己儿时成长的人和物更是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在喧闹后的安静时,我总是向往朴实平淡的生活。我缘于对乡土的情感依恋而为之去创作去表现内心世界,通过绘画的方式从情感上得以释怀。“乡土情感的表现在中国画创作中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也不仅是简单的农村题材作品,而是画家对故土要注重真实情感的表现,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卢晓波表示,乡土情感不仅是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更是表现人们的精神文化面貌和画家真实心性和情感。独具地域特色的中国画创作要对所表现的对象有深入的体验和理解,从简单层面的描写转向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从对儿时的追忆转向现时对乡土无限思念的情怀,使作品更具特定对象的本土性。这种本土性主要来源于画家自身的成长环境和艺术修养,在选择表现对象上要有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不能丢掉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生活,否则就失去了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以独特的笔墨语言阐释中国艺术的人文精神
  “山水画主要是通过水墨形式体现人对自然物象的情怀和感悟,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阐释中国艺术的人文精神。”卢晓波表示,相传至唐代画家王维以来创立纯用水墨的画体,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绘画语言来源于感悟生活,来源于艺术实践。画家必须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一切以实际形态作为参考,通过概括、提炼形成艺术表现语言,切不可以根据自己想象臆造或者照搬传统的东西,要敢于用自己的眼睛说话,不要言必这家那派,才能提炼出符合实际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传统笔墨技法无一例外是借自然面貌造自然之师,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然感悟为先决条件。艺术创作不带有任何功利时最纯粹,用心用情去表现耳闻目睹的自然景象,这样的艺术创作才是画家心灵的感悟,也是对生活和自然的启悟。
  卢晓波强调,关于技法,古人说“法自画生”,要从绘画实践中去产生具体的绘画技法。对待传统技法我们要敢于突破,古人的技法也是从实践中来,我们为什么不在实践中去学习呢?要反对言必古法,不敢面对生活。正如石涛所言:“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传统技法对于中国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学习传统不是复制传统,“笔墨当随时代”也不是丢掉传承或与传统无关,更不是为效仿表现对象而进行创作。传统技法发展的机制与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学习的根本,面对丰富的传统技法我们要分析其成因,研究任何画家要看他的成长背景和文化修养,只有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才能领悟其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审视自己作品,要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检验,再回过来观察现实的自然景物和地域的不同,寻求适合于表现的方法和形式。
  “在自然和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需要发现美的眼光。”卢晓波说,名山大川固然体现出雄伟恢弘的气魄,小到一草一木也都有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大是小内在蕴含的规律一脉相承。中国画的技法观,历来讲究接自然之气。一切成法都是在自然感悟中所形成的表现方法。它并非一成不变,并非是一种工具,只是用来应用的。我们要从它的本质看到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在传统艺术与自然物象的本质上下功夫,使之上升为艺术技法的范畴。这是对生活对自然景观的提炼和领悟,是特定环境特定对象所形成的特定技法。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环境和客观现实与古人与他人都有不同的感知,要借鉴他们对艺术认识和感知去体会我们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感知,为之去表现去写情去写真。要用我们的心境去塑造心中美好的景象,这就是真实的艺术表现;而并非简单地在古人与他人的基础上去寻找延续和发展,是要在精神、方法、认识、感知上去与古人和他人对话,从心灵上去沟通去学习,这才是艺术学习的核心价值。艺术的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艺术创作要戒掉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用心用情去表现生活和自然,从自然中去感悟生命与宇宙的变化规律,在大自然中去感受去提炼适合于此情此景此人的技法就是最生动最有创造力的技法,并非是苦思冥想出来的一种标新立异的“新技法”,这样的所谓创新没有根基和生命。
  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们从著名画家陆俨少所说品画有三个标准,即气象、笔墨、韵味,再来看看艺术创作中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首先,气象是指结构布局形式与格局的不同,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悟所形成个性化的面貌。其次,笔墨是指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夫,又与时代与古人的面貌有所不同,这样的不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时代文化环境与自然造化中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看之有味一看再看值得品味。第三,韵味体现的就是作品品格的高低与文化的底蕴,表达意境是绘画的最高艺术境界。陆俨少认为,做到了这三点应该说就是好画。这三点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画家对待艺术不是简单追求技法层面就够了,不是简单寻求个性面貌,而是要在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的前提下,结合自然和实际去表现自己的内心独特的感受和生活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使自己艺术修养得到升华。
  中国画创作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卢晓波认为,中国画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除了它的核心审美价值一直在延续外,笔墨语言、艺术形式却变化多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其根本就是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传统的继承是思想和灵魂,不是表象的形式和面貌。中国画从简单的线描到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始终是围绕传统文化精髓进行的。我们认识中国画艺术不能脱离这一核心,如果脱离这一核心那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同的观念和文化会有不同的艺术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有包容和辩证的心态,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保持一份清醒,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信心,要有一份担当。
  卢晓波表示,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画现代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一旦落实到具体创作中,大家都容易迷茫、找不到方向,进而盲从与臆造就发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传统精神,又必须彰显时代特色,但前提是要真正把握二者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并找到协调二者的切入点。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与我们强调的感受生活、强化乡土地域特色是不矛盾的。行万里路是为了更广泛地去感受自然,读万卷书是深入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积淀修养和学识,使我们回过头来更加坚定自己要走的路,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去探索艺术本体规律、张扬主体精神,这也是对中国画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与探索。
  形成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
  多年来,卢晓波长期坚持在重庆涪陵区周边的乡镇写生采风,在自然界中去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和艺术语言。他对待艺术忠实于对自然的感受,并不盲目跟风和片面追求市场效应,而是坚守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路,形成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之路。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邓惠伯教授评价说,艺术乃情之形骸,故形是情之载体,而情乃心声或精神迸溢所致。卢晓波的作品获得了社会和业界的肯定,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与欢迎,正是由于他的作品中描绘的家乡山水秀丽和人物淳朴,对读者深情的感召,这正是他用画笔对家乡山水人物情爱的倾诉。卢晓波既画山水,也画人物,展现了他绘画造型的坚实基础。同时,他具有坚定的自信,任何艰难困苦都挡不住他不断探索和前进的步伐。卢晓波画了许多家乡系列的田园风光,又构思了郁郁苍苍、连绵起伏的家乡村落和乌江蜿蜒的全景大横幅。在这些山水画中,他不拘于一家一法,既有大面积的水墨渝渍浸染,又有颇为精微的勾皴点画,使画面层次丰富迭起,物象生动多变,墨韵浑厚淋漓,设色切贴谐美。他笔下的人物描绘了渝东南山乡人民的淳朴、憨厚、勤劳、开朗、乐观的民族性格和风貌。卢晓波是家乡人民的一分子。他是带着与兄弟姐妹深厚情意的笔触去描绘他们,笔下的男人、妇女、儿童,或欢乐的节日场面,无一不是画家对家乡人民充满爱意的写照。 卢晓波近年来先后到全国各地写生和举办画展,大大拓展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作品的题材和内涵。世界上许多有造诣的画家都是起步于对家乡人物的深情描绘上。我国近代绘画史上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就是此类画家的典型人物。齐白石从艺之始,无不是以描绘家乡的风土人物下笔,从小虫小草到山川江河,从乡亲庄稼人到名士文人都是他笔下的题材,但无论什么题材都寄托着他的真情和爱意。卢晓波以真情为山水人物写照,可以说是继承了齐白石的画旨画风。他的绘画作品是自己真情的写照,高尚的价值就在于真情二字。他沿着这条艺术之路,怀揣着自己辉煌的梦想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相信一定能在实现自己伟大艺术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术评论人士王中义表示,欣赏卢晓波《水墨家乡》山水画系列作品,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清新淡雅、水墨味很浓的山水画卷,气韵生动地表现了家乡重庆涪陵山山水水的美。尤其是表现了涪陵山区的不高不低的丘陵、依山形成的层层梯田,还有翠绿的竹林、树木掩隐下的农家院落,表现了一种恬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乡之美。其笔法以写意为主,也有写实的成分;墨的运用浓淡相宜,水墨运用手法娴熟。虽然表现的山水不同于传统山水画所描绘的雄伟壮观,但有灵秀之气,山式秀丽俊美。在卢晓波的笔下,故乡山水相连、山水相依,艺术地再现了涪陵山水的灵秀之美。他将自己对家乡的一片诚挚的热爱之情,用艺术之笔表达了这份眷恋故乡的情感。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情,心中有爱,心中有美,才能将别人看似平常的自然风景描绘的那么有情、优美,那么富有诗意。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致力追求水墨山水画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