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记者走基层
金果飘香农户增收“阳光”温暖藏彝走廊
——阳光保险石棉县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索纪实
作者:武晓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83岁的宋文秀奶奶收到来自北京的春节红包。
图二:村民热情地摘黄果柑让记者品尝。
图三:中国扶贫基金会·阳光保险公益扶贫示范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武晓莉 文/摄
  汽车行驶在四川省雅安市银装素裹的大山中,山舞银蛇、雪雾弥漫。穿过一条长达10公里的泥巴山隧道之后,仿佛忽然换了一个世界——另一面山岭葱翠、阳光灿烂。沿着大渡河继续前行,就到了本次记者之行的目的地——石棉县。
  这里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处,有着“藏彝走廊”之称。这里日照时间特别长,盛产黄果柑,但黄果柑种植户却处在贫困的寒意中。今年,阳光保险扶贫项目探索的“企业联合专业扶贫组织结合当地机构的联动模式”初见成果,当地特产黄果柑种植户普遍增加了收入。
分红增收村民种植特产得到实惠
  1月29日,石棉县坪阳镇宰羊乡阳光明媚,村里的老老少少喜气洋洋,换上节日的盛装坐在场坝里,“石棉县坪阳黄果柑展业合作社2017年度分红大会暨中国扶贫基金会·阳光保险公益扶贫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召开了。83岁高龄的宋文秀奶奶,不但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春节红包,同时还有比去年翻了一倍的股本分红。
  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帮助当地合作社共同开发特色农产品黄果柑的第二次分红。而今年随着阳光保险的加入,种植基地再次扩建,产品销售也获得升级。
  记者看到,在会场周围的村子里,山坡上种满了柑橘树,树上满是沉甸甸的黄果。一位村民把记者拉到她家的果林里,摘了几个黄果柑非要记者尝尝。
  石棉县日照时间非常长,这种“花果同树”的特色水果黄果柑甜酸适口,味浓汁多,在当地有300多年种植历史,早在清朝就是春节招待贵宾的地方名特产。然而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农户分散等原因,规模种植和销售渠道一直是困扰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问题。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开始与当地合作社一起组织管理共建,就技术升级、品质管控、产品监测等环节进行管理,帮助当地农民规模生产,提升品质。
“阳光”温度探索扶贫共建新模式
  2013年雅安遭遇地震灾情时,阳光保险开始关注雅安,近几年也一直向受灾地区捐款捐物。而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他们将目光瞄向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及特点,更好地帮助当地贫困民众掌握有效的脱贫手段以及更加长久地发展上。
  2017年,阳光保险集团向雅安捐赠100万元,用于协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与当地合作社进行的农产品开发及管理工作。这部分款项已协助当地建立起黄果柑、枇杷、茶叶、猕猴桃等四个品类的基地,共计3200余亩,同时协助善品公社向农户就技术、管控、品牌等上游工作进行拓展与加深。
  通过一年的努力,阳光保险扶贫共建基地在当地正式落成。此次,阳光保险集团总裁李科也来到石棉县,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和雅安市领导一起为基地揭牌,并共同为合作社农户分红。
  李科表示,阳光保险始终把勇担社会责任、服务公益事业视为己任,陆续探索保险产品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扶贫、投资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模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全体阳光同仁不仅一直关注着雅安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而且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更是希望可以建立起长久有效的脱贫致富模式。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强强联合,共建扶贫基地,定能为有力推进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金果飘香优势导入有望全国推广
  在分红大会后,李科还与当地果农一道在共建基地中采摘黄果柑,听农户介绍基地情况。“石棉日照时间特别长,因此有阳光之城的美誉,也算是与阳光保险有着不解之缘。”李科说,“缺乏种植管理和销售渠道这个短板,恰好可以发挥保险公司的独特优势——销售渠道。我们有20多万业务人员,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销售人,同时还连接着上亿客户。而这些客户因为具有一定的保险意识,也恰恰是渴望健康、关注安全的重要人群。未来,我们也将发挥这一特有优势,帮助农户将这些有机、健康、甘甜多汁的农产品走出雅安、走进阳光、走向全国。”
  据悉,阳光保险计划两年内再投入近400万元,用于扩大基地规模,拓展农产品品类,扶助农户建设自身品牌,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如果这种“公益扶贫+责任消费+品牌运营”的“雅安模式”获得成功,阳光希望可以复制推广到全国更多省份的贫困地区,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帮助农民实现真正脱贫。
  记者在山坡上看到有“山洪灾害危险区”的指示牌,村民说,这里山洪暴发时水很大,房子也会被冲走。为此,阳光保险四川分公司还为乡亲们赠送了总额2000万元的农村农户房屋保险,为老乡送来安心与保障。至此,阳光将从上游支持、下游拓展、保险保障三个环节形成联动模式,为广大农户带来全面的帮扶。
  “你们今天别走嘛,到我家去吃饭。”抹着口红的年轻媳妇拉着记者的手热情地挽留。台上,欢快的锣鼓响起,身着红衣的乡村锣鼓队开始演出了。“再过一个月,这山上的果子就可以摘了卖钱了。”那位村民又摘下几个果子塞给记者,“刚才是酸甜的,这种是甜的,带几个回北京吧。”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金果飘香农户增收“阳光”温暖藏彝走廊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