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在线诊疗
图片


    解读
  在线问诊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物,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上网看病”。在线诊疗从“在线医生”提供问诊咨询服务发展到今天,一些实体医院、医药电商、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移动APP问诊、远程诊疗、虚拟VR等在线诊疗形式呈井喷式发展趋势。
  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智库联合春雨医生共同发布的《中国移动问诊白皮书(2017)》显示,各大公立医院推出的互联网医院、药企推出的诸如药师服务等,都是通过移动问诊的方式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在线诊疗能否取得在医院看病的效果,从而缓解看病难?又能否颠覆传统医疗模式?据了解,在实际发展中,已有很多消费者通过移动APP,将自己的病情以图文的形式发送给选定的医生以获得诊断。因此有专家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里,在线诊疗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不仅可以有效利用优势医疗资源,节约医疗成本,而且就医方便,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
  而另一方观点则认为,患者很难在网上提供非常完整的资料,医生也没有办法隔空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患者要想做出科学诊断,必须到医疗机构,经医生亲自诊查,才能给患者开具处方,而在线诊疗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网络在线诊疗发展的同时,有一些不法“医商”瞄准了“远程诊病”的商机,紧盯男科疾病、妇科疾病患者的“难言之隐”,通过远程诊病卖药,实施诈骗。消费者往往“哑巴吃黄连”,遭遇陷阱却很难维权。
提示
莫把在线诊疗咨询当“医嘱”
  看病需要便捷,但更要守住安全底线。
  首先,国家卫计委曾出台意见,明确远程诊疗要有邀请方和受邀方,且双方都应是医疗机构。这就意味着,只有医疗机构才能开展远程诊疗。这条规则有极为现实的防骗作用。在当前的情势下,惟有医疗机构才能确保专家身份的真实性。
  第二,提醒消费者选择正规平台,谨防在线诊疗中的“李鬼”。很多患者自行在网上寻找远程医疗服务,很容易遇到假冒医生和医疗机构。一些不法商家借由伪专家进行在线诊疗、夸大药品疗效等手段来忽悠患者,尤其是那些有“难言之隐”的患者。有些在线诊疗骗术伪装得十分巧妙,建议消费者不要被忽悠,尤其不要轻信看似正规的“名称”,比如“中国××网”“××健康频道”,一定要查看这些平台和医疗机构是否有当地卫生部门审批批号、从医资质证明等。
  第三,提醒患者在线问诊应提前查好资料,警惕那些借诊疗卖药的在线诊疗平台。一些在线诊疗机构存在利益链条,在线诊疗医师群体复杂,真伪难辨,患者且莫随便购买一些医师竭力推荐的药品。
  最后,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律师提醒,在线诊疗存在风险。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必须经过亲自诊查,才能给患者开具处方。患者不能把在线咨询当成医疗行为。如果发生纠纷,患者的利益是无法得到保障的。仅以客户端资料作为起诉证据,法律上很难认定。因此,患者患重病应到医疗机构就诊,而不能把在线诊疗咨询当成“医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3·15消费宝典】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在线诊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