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致力追求碑帖兼容并蓄的艺术风貌
——记实力派书法家庄春明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行书横幅 博学济世。

图二:行书条幅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图三:行书斗方 耕云种月。
图四:行书扇面 荀况《荀子·劝学》节句。

图五:庄春明近影。

图六:行书对联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图七:行书横幅 王冕《墨梅》。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年来,庄春明在中国书法界声名鹊起、备受瞩目,现为开明出版社文化艺术分社副社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三希堂艺术院副院长、丁谦书法艺术馆副馆长、上海庄严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他长期潜心学习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欧阳询、米芾、苏轼、赵孟頫、王铎等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花大力气临摹汉魏诸碑,并经常向孟云飞、张铜彦、张华庆、丁谦、张继、李冰、熊洁英等著名书法家请教,致力追求碑帖兼容并蓄的艺术风貌,于古拙中见雅致,注重表达笔墨意趣和文人情怀,受到书法界的高度评价。
  师从首都师范大学众多著名教授
  明代书论家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法。”此言一语道破师从的重要性。诚然,我们深知言传身教的可触可感。庄春明就是一位尊师好学的青年书法家。
  1979年,庄春明出生于河南汝州市。作为科班出身的书法人,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在勾画着自己的书法梦。在当年书籍资料比较匮乏的中小学时代,他就特别留意与书法相关的信息。在语文和历史课本上,讲到王羲之的章节,他就下意识地多次描摹书法插图,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让他沉醉其中。有一年放寒假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挨家挨户抄写新张贴的春联。于是,在新年的鞭炮声中,他用心记录了大地回春的新气象。经过长期的勤修苦练,他初显才华。
  2010年4月,经过书法名家李麒的指点,书法老师李西凡、芦学国的鼓励,庄春明凭借自己的才情和勤奋,以公费考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的研究生。该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开创的书法专业著名学府,在书法教育领域一路领先,起点高,要求严,竞争激烈。庄春明以出色的成绩获得认可,跟随导师甘中流教授攻读学术型硕士,并受教于刘守安、张同印、王元军、叶培贵、解小青、云志功等著名教授,并得到吕卫、杨磊等老师的关爱和指教。他终于登堂入室,在参天白杨掩映的教学楼里,追摹书法经典,追寻文章圣手,月亮西斜时留下满地的“苏黄米蔡”和一脸的倦意,翌日如是,翌年如是。课余流连于博物馆、美术馆内和大型拍卖会上,感受历代法书的千年墨香。
  庄春明毕业之后,依然经常向名家大师请教,感知其温文尔雅,超凡脱俗;学习其剑胆琴心,猛气纵横;感受其学敦厚宽博,持重大气;领略其笔底波澜,万丈豪情。于是,长者的耳提面命,不觉日暮;时空连线,每每有幸。
  形成动静结合、拙中见雅的艺术风格
  庄春明的书法从“二王”启蒙,从魏碑发轫。他的家乡接邻龙门石窟、邙山,在青少年时代就对《龙门二十品》倍感兴趣。其中,《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等字体方劲雄奇,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尽显古雅淳朴的风貌,堪称造像题记的代表作,这些文字使他感受到佛学的厚重和博大。相对于《龙门二十品》,魏碑当中的《元氏墓志》则是另外一种味道:细腻委婉,刀口清晰,笔意明显。《元怀墓志》《元略墓志》《元倪墓志》等碑帖,他逐一拿来反复临摹,尤其是在临摹《元略墓志》时,他发现此石刻的一些字形和神采与王羲之的行书有暗合之处,这让他激动不已。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的高论,使他把“二王”法帖捧来,由碑到帖反复研读和临摹,寻找着千年书法的密码。此后,他又在李邕、苏轼、米芾和王铎等名家的书法园地里流连忘返。李邕的字上松下紧,重心下移,所以有“北海如象”之说;苏轼的字“无意于佳乃佳”,韵味悠长;米芾的字风樯阵马,摇曳多姿;王铎的字力能扛鼎,大气磅礴。他反复品读、摩挲,在碑和帖之间进行着厚重而不失灵动的追寻,实现着“混合物”到“化合物”的质变和飞跃。
  庄春明的书风有着清晰脉络,就是碑帖的融合,注重临摹和研读,笔画起讫分明;对字形字势尤为上心,对字与字的搭配错落分外讲究。在书法实践上,他将碑的用笔和帖的字形糅合在一起,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回避了野俗和甜媚,创作出古拙中见雅致、流动中得静气的书法作品。
  在清代,碑学受到高度重视。究其原因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阮元、康有为等人认识到帖学的弊端,因古代没有影印技术,也没有网络,名家书法要想被更多人看到就需要刻版印刷。长期的翻刻导致一些刻本中,笔画和字形与真迹相去甚远,失真严重。同时,碑刻书法的朴茂雄强、气势浑穆,也得到极大的认可。庄春明对摩崖石刻兴趣盎然。他敏锐地意识到练习碑刻的重要性,线条厚重有力,骨气洞达,回避了练习帖学书法不到位时带来的孱弱。同时,在印刷术发达的当下,帖学书法的字帖对真迹的呈现比较逼真,再加上北京独特便利的区位优势,见到真迹的机会较多,便于近距离欣赏作品,线条起讫分明、纤毫毕现,这对于运笔过程的理解很有好处。因此,他在魏碑书法的基础上,又掺以帖学书法,尤其是米芾、王铎的艺术风格。有人评价说,庄春明的书法具备米家体势、魏碑意趣。
  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曾说:“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书法不能一味求静,否则味同嚼蜡;也不能一味求动,否则宜陷入流滑。启功先生曾说:“楷书当如行书写,行书当如楷书写。”可谓一针见血。庄春明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的书法作品遵循法度,严谨端恭,徐疾得当,尤其是在笔画连接处,通过速度的调节,笔锋的翻转到位,既留得住笔,也保持了呼应,力求平中见奇、动中有静。
  清代书法家傅山主张书法要“宁拙毋巧”。也就是说,可以巧,但不要一味讨巧。另外,“拙”也不是一味求怪,而是在“拙”的外表下,透露出一种雅的趣味。那么,对于“拙”的实现,庄春明通过书写笔画的厚重,不过度追求起笔、收笔的细节,字势的错落、跌宕,险中求平的状态、章法的随性来完成的。初看漫不经心,细看雅趣无穷。
  总之,庄春明以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积淀为底蕴,以自己的学识为笔墨,将生命形象以最具东方色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书法呈现出来,在当下伟大时代这张洁白宣纸上,书写着自己有力的人生轨迹,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绵延不绝。
  书法是一种生命形象的塑造
  庄春明表示,生活是文化艺术的根源,活生生,无穷尽。著名作家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说:“愿你的人生有足够的云翳,去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回顾历代书法大家的人生历程,跌宕起伏者比比皆是。这正如海洋寒暖流的交汇,大渔场由此而生;也正如纵身一跃的溪流,飞流直下,别有洞天。书法家心中块垒借助笔情墨韵肆意挥洒,孕育了生命力量和性格特征,因而字如其人。当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起伏不定,很多人没有遇到也很难遇到大起大落的节点。不过,人是富有情感的动物,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阴晴圆缺”,这种感情说不上多么强烈,但正如荷塘的月色一样,表面的平淡并不影响刻骨铭心的感受,这样的人生感受也可以成为精神的饕餮大餐。毋庸置疑,不管是内是外,这样的转化其实就是萃取,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然后发于声、形于色,有望成为一家之体、一家之言,这些是来自社会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养的重要来源,不外乎拜师求教和读万卷书,然后反复咀嚼,就着生活的酱汁,最终合二为一。“书法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二者不能偏废。”庄春明说,学习书法不仅要重视技法,也需要重视理论。其实,理论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书法史、书法理论、文字学、美学、诗词韵律等课程。例如,唐代书论家孙过庭的《书谱》,讲述的不只是技法和人物,更是一篇哲学论著。读书是快乐的,喜爱书法的朋友读一些书论会受益匪浅。中国的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分门别类,而是糅合在文学或者历史著作之中,希望书法爱好者多读书。此外,除了纸面上的书法练习外,最好多读帖,多了解书法家的背景也很重要。“书法是辩证关系的视觉呈现,也是简约为美的具象思考。”庄春明表示,说到书法创作,并非信笔为体、聚墨成形,对历代大师的品读、对经典作品的临摹之后才可能实现。换言之,学习是对法书之基因继承的过程,创作是法书之基因发展的结果。创作需要笔法娴熟,结体多变,章法协调,墨色亮丽。书法是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文化艺术,要想看懂书法需要较高的审美能力。书写可以全民参与,写得一手好字,然而书法毕竟是小众的艺术,书法家是稀有的人群,所以大众看懂书法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庄春明认为,就书法欣赏而言,有两点至关重要:首先,甜媚与婉约的区分。婉约秀气的风格容易被大众接受,可以理解。但是,在秀美的外表之下,有没有内涵,就很难说了。比如赵孟頫的书法,猛一看有些妩媚,可是再一看线条有力、韵味十足,并不俗气。如果眼光不高,就会把媚俗当作大美,看不出长相标致和秀外慧中有何区别。其次,丑怪与古拙的区分。有一阵子,媒体上对“丑书”有棒喝之态。其实仔细看看,所列举的有些作品还真不一定是丑书,那只是古拙罢了。《张迁碑》《汉三颂》等汉魏诸碑,不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可是很美。一些摩崖刻石,雄浑苍劲,极具艺术魅力。退一步讲,丑或许是外表,大美才是精神。以绘画为例,罗中立的名画《父亲》,人真的不帅,可是很美。“丑”与“拙”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实,“丑”和“媚”、“拙”和“巧”才具有对应关系。总而言之,书法就是矛盾的统一。黑与白,粗与细,向与背,穿插与避让等等,没有矛盾对立,作品就显得平淡无奇,只强调矛盾对立,就容易产生割裂感,这与自然界的道理相同。例如,柿子的甘甜是因为树的嫁接,飞瀑的壮观是因为空间的错位,刀的锋利是因为温度落差的淬炼,这与山谷荡浆、担夫争道相同,又与惊蛇入草、夏云变幻相似。所以,矛盾处理好了才有好的书法。
  “书法具有艺术素质,但不能与其他纯粹的艺术混为一谈,具有鲜明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庄春明说,书法的确不只是点画的修炼。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诸多方面血肉相连,因此书法本身也就多了很多属性,书法的外延也就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书法是一种贵族精神的文化,青史留名的书家不少人是士大夫阶层,并且有着深厚的学养,而对于书法的赏析和玩味也远远不是眼前的黑白呈现。书法走向现当代,依然热潮不减,风格各异,佳作频出,实乃幸事。然而,在各式各样的当代书法作品中,最容易被人诟病的是一部分书法作品缺乏神采,一些书写者缺少“字外功”,书法的表达成为一种空洞的宣泄。不过有些人不是这样的。在当代书法大潮中,他们坚守自我,坚守传统,坚持对书法自身的锤炼,重视个人修养的全面性。
  他进一步分析说,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著名笔谏,清代书论家刘熙载“书者,如也”的有力论断,是书法家们在千百年的华夏文化滋养、自己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之上的笔墨呈现和人生感悟。尤其是唐代书论家张怀瓘提出,书法是“不朽之盛事”。如此看来,“书法是小道”之说并不准确,也不透彻,因为笔墨呈现一旦与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互为表里,必将焕发出灿若云霞的时代光彩,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所谓“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换言之,书通大道。历代的书法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审美和存在,自它诞生那一天起,比如甲骨文里的占卜和大事记录,天下三大行书等,或者是大事记,或者是个人作文抒情,可以说首先是一种实用和物质的存在,很多时候第一考虑都不是它的艺术效果如何,而其艺术美感是在伴随的状态下产生的。
  就当下而言,书法发展到现在依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它以笔墨线条作为载体,精髓、神韵流露在字里行间。要想看懂书法,就要知晓其留白。书法的留白不仅是指章法的安排,也指创作者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在这里不妨解释为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高层次对话。所以,只有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不够的,要想看懂书法,欣赏者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才行。与其说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不如说书法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书写者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胸襟、修为,在思辨沉淀之后,在闪现天才火光时的戛戛独造,是血脉蓬勃的生命。总之,书法是造型文化艺术中的哲学,小道大观;书法理论又是文化艺术中的哲学范畴,大道至简。
  艺道兼修 道法自然
  庄春明深知,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承载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变幻无穷,奇妙多姿。它以黑白之色而具有图画的绚丽,以无声之音而得韵律的和谐。从殷商发端,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历久弥香。究其原因,是汉字的自身素质所焕发出的光彩,是中华文明所展现的光华。书法如果不落入“小道”的怪圈,书法家如果要继承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就要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炼。长期以来,庄春明刻苦学习书法理论、书法史、美学、文学史、文字学、古汉语、诗词格律、碑帖学等各门学科,不知在夜深人静的孤灯形影之中,迎来了多少次东方既白的曙光。
  在中国传统姓氏中,历史上最有名的庄氏文化名人就是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与老子的“道法自然”一脉相承。庄春明很喜欢道家思想,师法自然。当然,也可能是出生于乡村的缘故,庄春明从小亲眼见过“屋漏痕”,并在放学后放羊的间隙,拿树枝画地记生字时,低头偶见“惊蛇入草”,抬头即是“夏云变幻”。这种接地气的生活,与张旭、怀素、颜真卿等历代书法大家总结的书法理论有着相同的生活来源。这种从理论反观生活的参考,使得“道法自然”有了更加牢固的依据。
  庄春明表示:“我自从到北京读研究生之后,想经常回老家看看父母并不容易,不过在这里有很多人和父母一样值得尊重且需要体贴。我这两年有时间就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随孝鱼会为公寓的老人们写字,随刘艺书法艺术研究会去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书写春联,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倍感幸福。”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评价说:“庄春明雅好文学和书法。他主张把高冷的学术拿出来,站在普通爱好者理解的角度来讲述、评说书法,我觉得很好。他正值风华正茂,惟愿宏图大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孟云飞表示:“在书法界,我所认识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青年才俊并不多,庄春明就是印象深刻的一位佼佼者。他热情、勤奋、认真,尊师重道,发乎本心。凭借其才情和修养,我相信若假以时日,他的书法创作将会有大成。”
  著名书法家张铜彦评价说:“庄春明是一位优秀的青年书法家,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乐于助人。他经过书法科班的训练,理论与技法并重,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文字能力很强。他的书法植根传统,碑帖结合,功力深厚,雅俗共赏。希望庄春明不忘初心,坚定自信,坚持临帖,勇于创新,不断创作更多艺文兼备、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谦表示:“庄春明年轻肯干,善于思考,勤于学习,重于人品。他的书法用笔沉稳,朴茂自然。若假以时日,他通过不懈努力,必将成绩卓然。”
  近年来,庄春明的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世界华人书画名家精品联展、全国蔡伦杯书法展等重要展览,被《历代庄严书画作品集》《庄严书画名家作品集》等收录,并出版《如何看懂一幅字》等专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致力追求碑帖兼容并蓄的艺术风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