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各界人士谈食品安全
图: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 郝军/摄
食品安全治理必须依靠社会共治的理念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是社会共治该如何实现?7月17日,在以“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上,政府部门、企业、媒体记者、专家、群众从各自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出发,介绍了经验与做法。
行政部门协同共治
行政部门是保护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力量,在食品安全协同共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张晋京告诉记者,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9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行动,治理未经许可生产经营、虚假标识声称、违法营销宣传、欺诈销售和虚假广告乱象。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为主线,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着力点,稳步开展摸底排查、抽检监测、宣传引导等工作。截至2018年6月,各地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9万余件,案值15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8200余名。
农业农村部担负着对农业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透露,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一、二季度共两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监测参数由过去的94项增加到2018年的122项,增幅 29.8%,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
海关总署是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据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毕克新介绍,2018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640.4亿美元,同比增长12.9%。未准入境不合格食品691批、2.3万吨、481.2万美元。涉及19类产品,14类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标等。对于上述不合格食品,海关部门均按照有关规定做了退运或销毁处理,未进入国内市场。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李京生介绍,2018年上半年,各地公安机关破获食品安全案件65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余名,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120起全部告破,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效维护了食品安全。
除了严格查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案件,制度建设也是行政部门保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工作。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昆林介绍,上海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夯实食品安全基层基础。一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真抓实干,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简政放权为市场松绑;二是从严监管筑牢安全底线;三是优化服务提升政府效能。此外,还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用力,实施食品安全精细化管理。在“点”上,聚焦“地沟油”综合治理;在“线”上,着力打造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链条;在“面”上,全面推进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治理。
打击谣言要主动出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长期以来热心于科普工作,在他看来,近10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广大消费者仍然对食品安全很担心,原因在于沟通交流不够,科学传播不够,从而导致消费者缺乏信任。近一两年,食品安全舆论环境逐渐好转,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有关部门和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加大了力量打击谣言。
陈君石认为,打击谣言,需要食品专业人士积极主动出击。比如在今年的“咖啡致癌”风波中,有微信公众号大肆造谣,几位食品科普作者果断出击,通过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进行科学解读,并经过主流媒体的扩大传播,很快平息了谣言。专家和主流媒体需要共同努力,成为彼此信赖的传播伙伴。打击谣言是必要的,但根本的办法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使谣言无能为力。如果科技工作者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有趣的知识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就不会谈添加剂色变了。
打击谣言还离不开主流媒体的作用。中央电视台记者李晶晶表示,新闻媒体作为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特殊一员,能够起到连接政府、市场、社会的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营造尚德守法社会氛围至关重要。近年来,一方面,主流媒体不断加强新闻报道传播的规范,对谣言说“不”的判断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与时俱进,经常抢在谣言发酵之前予以澄清。经过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识谣防骗的意识和能力大幅提升,不像原来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志愿者织起食品安全网
食品安全志愿者尹玉泉是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名普通居民,也是一名西城区平安志愿者,她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被大家经常戏称的‘西城大妈’。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项,而且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这项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西城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开展,西城区食药监局探索“西城大妈+食品安全”模式,将 7万“西城大妈”纳入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并引导广大市民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尹玉泉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座楼里有个做鸭脖的,气味很臭,为了躲避监管,经常白天关门晚上干,跟政府监管部门打游击,楼上的居民对此很头疼。于是“西城大妈”们出击了,她们天天蹲点,摸清了什么时间段有人、什么时候加工,然后举报给食药监督所,执法人员一举拿下这个窝点。
“消费者对市场上的食品安全最敏感,消费者是不安全隐患最切身的体验者,更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要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之中。食品安全治理也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发挥我们消费者的监督力量,我们志愿者遍布各个街道各个社区,哪个小区有黑窝点非法加工我们都门儿清,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可以当眼线提供线索。”尹玉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