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这些“坑老”套路要看清
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积极履职,为消费者挽回巨额损失
作者:晋凌云 贾珺
图片


    图: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举办老年消费教育课堂。 邹玥/摄
■晋凌云 本报记者 贾珺
  近年来,老年消费成为消费矛盾比较突出的领域,部分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弱点,通过优惠促销、授课讲座等形式,以提供所谓的免费体验、使用、品尝等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式消费宣传,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给老年消费者的心理、身体带来很大伤害。面对当前老年消费存在的诸多陷阱,北京市工商局朝阳分局执法人员敢于担当,依法履职,调处了几起数额较大的老年消费争议,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投诉
花50万元按摩无效果
  今年6月18日,朝阳工商分局奥运村工商所接到老年消费者杜女士投诉,杜称自己从2012年开始一直在位于朝阳区北苑路4号院的某养生馆做按摩,并在商家的推荐下办理了按摩服务卡,至今已累计消费50万元。办卡时商家承诺,只要按疗程做按摩即可根治腿凉的老毛病,但她做了好几年的按摩,腿凉的症状未见好转。杜女士要求退回余款,遭到商家拒绝。
  奥运村工商所执法人员得知杜女士先后多次购买按摩服务,近期在商家的劝说下,老人甚至耗尽全部积蓄,而且还办理了数张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连续按摩治疗了几年,商家承诺的治疗效果没有出现,老人却因无力偿还信用卡借款而背上了巨额债务。
  这一投诉引起奥运村工商所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工作人员先后3次对养生馆进行实地调查取证。
  刚开始,经营者不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工作人员耐心地对经营者进行相关法律的普及和劝说,最终经营者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积极配合执法人员的调查。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养生馆退回杜女士31.8万元。
美容套餐余款难退
  近日,消费者张阿姨到朝阳工商分局大屯工商所投诉,称自己从2008年开始至今,在朝阳区安立路某美容院购买各类美容套餐,累计达100万余元,现在尚有41万元未消费,要求商家退回余款,但商家却拖延拒不退款。
  大屯工商所执法人员调查获悉,商家经常搞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先后多次购买各类套餐,累计达100万余元。现由于全家要移民国外,张阿姨找到商家协商退还尚未消费的41万元,商家表示先退还10万元,剩余31万元一个月内退还,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张女士却没有收到退款。
  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通过邮件、微信沟通,从消费者处获取了相关消费凭证。随后,工作人员先后两次对美容院进行调查取证。第一次取证时,美容院负责人很不配合。执法人员耐心地对经营者讲解相关法律,并进行劝诫,使经营者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表示愿意积极配合调查。执法人员第二次到美容院时,对美容院账目进行核查,核实了具体的消费金额,与消费者所述金额吻合。经工作人员耐心调解,双方达成一致,美容院在10个工作日内将41万元退还给张阿姨。
揭秘
消费陷阱吞噬老人钱财
  结合近年来受理的消费投诉情况,朝阳工商分局消保科科长恽悦分析说,老年人经常容易遇到的消费陷阱主要有以下6种:
  保健品陷阱。大都是通过开展健康讲座等方式,通过送一些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参与。讲座会请来一些“专家”“神医”,甚至会假冒政府部门或者某协会,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再进行保健品的销售。
  理财陷阱。目前市面上银行的活期利率是0.3%,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在2.75%,国债五年期利率在4.17%。骗子理财公司提供的产品动辄年利率达15%以上,而且宣传保底保息,极具吸引力,但如此高额利息的背后隐藏着巨大陷阱。
  美容按摩陷阱。老年人在做头发、足疗时被推销。一般手段是在按摩、美容等服务中告知老年人,通过某穴位、看气色等,说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博得信任后会继续说老人有更严重的病,不治疗会致命,然后称可以通过按摩刺激穴位,治疗此病。如此连环设套,骗取老年人投入更多钱财。
  廉价旅游陷阱。100元北京一日游、1000元香港游、2000元欧洲游……廉价旅游产品往往通过二次消费、强制购物等方式弥补差价,让消费者付出更多。
  收藏品陷阱。骗子告知老年人家里的瓷器、书法作品等是老物件,可以卖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在老年人被发财梦冲昏头脑后,骗子收取一定比例的拍卖委托费用,结果却是流拍,而手续费也要不回来。
  优惠折扣陷阱。此类现象在健身、美发、餐饮、娱乐等行业广泛存在。商家一般会以各种优惠、打折等极具诱惑力的方式来销售。一旦遇到问题,消费者要求退款,商家就拖延处理,不予解决。
支招
警惕保健和投资诈骗
  恽悦提醒老年消费者,做到以下几点,就可有效避免消费陷阱:不轻易做消费决定,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推销高额保健品;凡事多询问子女、朋友,让年轻人替自己判断;不贪便宜、不占便宜;消费购物时,要先掌握对方经营资质,保留票据;治疗疾病要去正规医院,购买保健品去正规商超或者选择大品牌;多看报刊,多看电视节目,比如法治节目等,增加自身预防能力。
  老年消费者要预防医疗保健类诈骗和投资类诈骗。老年消费者除了要谨遵医嘱,不随便吃保健品外,还要掌握科学的养生知识,不要轻信名医、专家。而投资时,则要通过正规渠道,选择正规机构,比如银行,不要轻信投资回报率,多考虑损失后果。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这些“坑老”套路要看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