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 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
揭开睡眠问题真相
作者:庞建新
图片
图片


    图一: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韩芳。
■本报记者 庞建新
  3亿中国人睡不好?近日,一部耗时2年的国产纪录片《追眠记》,揭开了国人失眠的残酷真相——高考生因焦虑而失眠;中重度抑郁症患者不吃安眠药,整晚睡不着;新生儿妈妈每天只睡3—4小时;互联网创业者、货车司机、媒体人、医生护士等职业,睡眠障碍严重程度较高。
  当年轻人半夜手持手机兴趣盎然,欲罢不能之时,辗转反侧的老年人则半夜三四点钟起来开始晨练。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睡眠质量却在下降。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目前患抑郁症人数5400万,失眠是他们最大的共性。另有数据显示,有56%的网友认为自己有多梦、浅眠等睡眠问题,但真正参与治疗的“未眠人”只有2%。
  哪些睡眠问题需要调整睡眠习惯,哪些睡眠问题需要就医治疗?睡眠障碍会带来哪些潜在疾病风险?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韩芳。韩芳表示,睡眠问题不可小觑,“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睡不好是疾病的征象”。消费者一定要从医疗保健的角度出发,关爱自己的睡眠健康。
数据:谁是“未眠人”
  “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越来越短,90后每日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不到7.5小时,62.9%的90后年轻人睡在‘烦躁区’和‘苦涩区’,还有12.2%睡在‘不眠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由于压力大,平均睡眠时间比其他城市少很多,北京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不到7小时。”这是今年3月份发布的《2018中国睡眠指数》、《中国睡眠诊疗现状调查报告》及《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等报告发布的数据。另外,有56%的网友认为自己有多梦、浅眠等睡眠问题,而寻求诊治的患者不足2%。尽管全国有2000多家睡眠服务门诊,但到2016年,在中国的发达地区,每100万人口的睡眠监测床位最多只有5.8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在2005年即达到每百万人10张。
  韩芳教授表示,睡眠时间占人生的1/3。从睡眠医学来说,睡眠疾病共有90多种,包括大家能想到的任何睡眠问题,如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打呼噜、磨牙等。
  据韩芳教授介绍,原国家卫计委2016年发布的三级医院医疗服务项目里,医院的呼吸科、神经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儿科等科室全都有睡眠服务,对睡眠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评估。一般医院睡眠中心的设置像会诊中心一样,神经、呼吸、心血管等各个系统有了问题都可以到睡眠中心寻求服务,包括出现抑郁、睡不好,也可以到睡眠中心检查看看有没有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
  如今,工作压力大成了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其次为生活压力、环境因素、个人习惯等。数据显示,超过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韩芳教授表示,睡眠医学的确是用来诊断和治疗睡眠疾病的,但不是每个人的睡眠问题都需要医疗的帮助,也可以通过加强睡眠卫生保健、改善睡眠习惯和睡眠环境,以及通过保健品、睡品等得到缓解。
睡眠障碍者请“对号入座”
  “人的睡眠是很复杂的生理过程,从脑电波分析可以展现出睡眠有不同的时长,由浅入深,有多个循环。”韩芳教授介绍说。以往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光线会影响大脑里的一种激素——褪黑素,褪黑素升高了就要睡觉,降下来就清醒。现代生活,由于光线的影响,褪黑素分泌延迟,正常人在夜里三四点钟达到分泌高峰,睡得最深。但有的“未眠人”会延迟到早上七八点睡得最深,从而造成了起不来床。
  有哪些日常睡眠障碍被忽略了呢?韩芳教授给出了三种状况,消费者可参考“对号入座”。
  第一种状况是打呼噜,这是最常见的,约20%的人都有。
  睡眠呼吸暂停是指有些人睡着睡着就出现了呼吸间歇,但是否打呼噜就是呼吸暂停?韩芳教授表示,不是所有的打呼噜症状都有问题,睡眠呼吸暂停表现在打呼噜上一般有以下表现:第一,打呼噜的声音一般很高;第二,有些人的呼噜打着打着好像没气了,捅一捅他,一翻身又接着打呼噜,这类情况也应该就医;第三,“夜里老口干”或“早上起来干呕,一刷牙就想吐”,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夜里打呼噜,张口呼吸造成的,基本上属于睡眠呼吸暂停;第四,有的打呼噜的人是有条件睡、没条件创造条件也睡。如看电视、开会、坐车都能睡,更典型的是“脑袋一沾枕头就着”。韩芳教授指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躺下10分钟左右才会入睡,如果“一沾枕头就着”,说明睡眠质量不好。如果严重到“坐车就睡着”的情况,就要看大夫,病情已经到了中重度的情况了。
  第二种状况是失眠,睡不着。
  表现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睡着;表现二:睡着不困难,但睡到两三点或三四点就醒了;表现三:熬夜玩手机。《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显示,近九成网友习惯在睡前玩手机,平均时间为65分钟,58%的95后睡前玩手机平均时间达到80分钟。夜里看手机等电子产品所放射出的蓝光能增强人的警觉性、兴奋性,上床入睡前玩手机会影响入睡时间,导致快速眼动睡眠减少,而快速眼动睡眠是恢复脑力的睡眠过程,第二天仍然很疲劳;表现四:早睡早起,老年群体比较多见。因为老年人神经系统退化,分泌褪黑素减少,就会早醒;表现四:“不宁腿综合征”。这种病约有7%—8%的人经常因为腿难受而夜里睡不着。患者经常说“腿上有蚂蚁爬”,酸痛麻胀,不可名状,经常需要按摩或活动后才能入睡。
  “失眠就像疼痛一样,它是个症状,需要正视。不是所有人失眠的原因都一样,有人因为情绪的问题,有人因为‘不宁腿’的问题,还有人因为生活节律的问题……”韩芳教授表示。
  第三种状况是睡不醒,白天老犯困。
  韩芳教授指出,睡觉的目的是让人白天更清醒,能集中精力专注工作,如果夜里睡不好,白天就会犯困,这种犯困已经影响到公共安全。
  有一个很典型的睡眠病叫“发作性睡病”,比较少见。但这类患者白天经常打瞌睡,困倦程度不可想象。如开车、开会都会睡着等等,可能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在美国,重要岗位的职工入职时,都要进行睡眠筛查,如果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就要加以治疗,否则不能入职。
“睡病”或引发多种疾病
  睡眠状态下,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平静,很多睡眠疾病也只在睡眠状态下发生。做梦时候你会经常感觉想跑跑不掉吗?会打架、大喊大叫吗?
  韩芳教授表示,这些特征是做梦行为障碍(RBD),一般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如果经常“暴力做梦”者患有帕金森病几率非常高。还有一种是癫痫,很多老年人发病会出现严重的夜间癫痫症状。
  一份报告显示,存在睡眠障碍的老年人中,抑郁症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且持续存在的睡眠问题会加剧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生、复发和症状的恶化。睡眠障碍是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失眠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保护,有利于降低发生老年性痴呆的风险。
  还有“睡行症”(俗称梦游)、“睡惊症”(如夜惊),则跟情绪有关。比如,小孩夜里哭闹,特别紧张害怕,但自己根本不知道。据韩芳教授介绍,他所接诊的一个七八岁的患儿,在睡眠中心里从床上蹦到地下,夜里在凳子上跑得很快。病因则是其父过于严厉。这种症状跟情绪相关,减压就可以了。
  韩芳教授表示,睡眠医学已经逐渐被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始培训睡眠医师,未来可以更好地服务睡眠障碍患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揭开睡眠问题真相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