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如同监管工作的警报器,他们转行到哪里,也就说明哪里可能存在漏洞。而问题出在哪里,治理就应跟进到哪里。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黄牛”转行,正在呼唤监管转移。“黄牛”转行后的“朋友圈”,就是下一步监督打击的着力点。
■鞠实
“黄牛”,俗称“票贩子”,“恃气力或势力,采购物资及票务凭证后高价出售以图利”。如今,票都实名制了,没得倒了,“黄牛”也转行了,主要业务变成了拉客。一边是“台前”,面向游客;一边是“幕后”,联系黑车、不法旅行社、景区(点)、酒店、餐厅。“黄牛”夹在其中,连起“台前”和“幕后”,形成了一个“朋友圈”。(据9月13日《海峡导报》报道)
提到“黄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投机倒把、违法违规和获取暴利,伤害的可能就是相关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秩序。这样看来,“黄牛”转行,对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规范市场秩序,似乎是一个好消息,说明相关部门长期以来采取的治理措施,如车票实名制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黄牛”缺乏甚至没有了腾挪的空间,无利可图或利润大不如前,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但从相关报道来看,对于已经习惯了暴利的“黄牛”们来说,追逐暴利的本性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纷纷转行拉客,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时下拉客宰客的利润空间,并不比以往倒卖车票、演出票小,甚至可能更大。
众所周知,“黄牛”以往之所以能够顺利倒票,获得暴利,是因为相关的票务监督机制存在漏洞:票务体系不严谨,遏止制度不到位,监督不及时。而如今“黄牛”纷纷转行拉客,也凸显出相关领域类似问题的存在。
据报道,“黄牛”转行后的 “朋友圈”,也就是拉客坑害的群体主要是外地游客,而与之相互勾结的群体则很广泛,包括黑车司机、不法旅行社、景区(点)、酒店、海鲜餐厅等,所使用的手段也基本一致,也就是把自己化身为外地游客与这些经营者之间撮合消费的“中介”,从游客所付的相关费用如车费、门票、住宿或餐饮等花费中“吃回扣”。这路营生本质上是利用游客人生地不熟、信息不对称等劣势,让他们花更多的钱,从而从中吃差价。这种行为无疑是违法或违反诚信经营原则的。
“黄牛”做中介泛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还是要考量是否监管制度不足,或执行落实不力。
换句话说,“黄牛”转行,但本质却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利用制度或监督的漏洞,发不义之财,受损害的依然是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
“黄牛”如同监管工作的警报器,他们转行到哪里,也就说明哪里可能存在漏洞。而问题出在哪里,治理就应跟进到哪里。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黄牛”转行,正在呼唤监管转移。“黄牛”转行后的“朋友圈”,就是下一步监督打击的着力点。其中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制定、完善有针对性的相关制度;日常工作部署向打击拉客宰客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