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消费调查
“手机依赖症”成大学生的“通病”
作者:中青
图片


    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受访大学生中的10.87%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10个小时。
  当代大学生已成“掌上生活”的一代
  今年8月,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8.3%。《报告》还显示,我国网民以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
  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堪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典型的“掌上生活”一代。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64.8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值得的,63.3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利用手机学习知识和处理工作。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已不仅仅是个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大学生能更好地发挥手机的正面效应,手机就能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为大家上网学习提供便利。
  “沉迷”手机难自拔非个别现象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52.79%的受访大学生通过手机看电影和电视剧,25.86%的受访大学生喜欢用手机看短视频,40.84%的受访大学生喜欢在手机上网购,26.05%的大学生则喜欢玩手机游戏。
  大连理工大学的辅导员李文超表示,沉迷电子产品几乎是当代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要克服并不容易。“如果长期放任自己,被手机‘绑架’,容易产生目标缺失、学业荒废等问题,处在手机旋涡里的人其实更加孤独。”李文超说。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70.2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手机影响了自己与亲友的线下交流。戈欣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作为班长,她的手机里几乎每天都有回不完的消息,尽管“宝宝”“辛苦啦”“爱你”已经成了戈欣的输入法里最常用的表达,但在她看来,手机里却很难找到一个知心好友。也因为手机,她曾在与久未谋面的闺密聚餐时竟“无话可说”。
  学会自控才能让手机使用利大于弊
  熊丙奇认为,我国一些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缺乏理性的自我约束。“现在一些大学生购物就网购,吃饭叫外卖,习惯了网上的生活。他们缺乏自我约束,原因有三:第一,高校的管理要求不够严格;第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培养起来;第三,中学阶段情况的延续,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耗费很多时间在网上。”熊丙奇说。
  对于一些高校要求课堂上学生上交手机,建立无手机课堂,熊丙奇觉得“作用有限”。“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可以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规划,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阶段,强调的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果自我管理能力弱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所以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就逐渐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他说。
  李文超则建议,大学生应该从手机的虚拟一端走向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去感知现实生活。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个人自控力,当沉迷手机已经成为成长的牵绊,就要努力改变。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制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计划,要强迫自己完成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当外部环境对你没有约束的时候,就要靠自己。如果读完大学觉得很后悔,荒废了很多时间,自己能力没有提高,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好工作,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中青)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通信】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手机依赖症”成大学生的“通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