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适老化 智能化 服务化
给老人一个舒适安全的家
作者:任冬雪
图片
图片
图片


    郝军/摄
■任冬雪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愈加突出,养老成为首要难题。据介绍,从中国当前的总体情况看,养老模式大致是“9037”模式,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目前覆盖能力尚不足3%和7%,居家养老则占到90%以上的比例。
  虽然居家养老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其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适老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等仍有待解决。
适老化改造 保障居家安全
  居家养老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家居环境是否适合老年人生活。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有84%的老人居住在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宅中。老旧小区普遍缺少最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大部分旧小区都是砖混结构,房间狭小,通道宽度不够,尤其是卫生间存在高度差,这样的居住环境很容易导致老年人摔倒,统计数据显示,摔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城市及产业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房地产协会历史及策划专委会副主任李文捷表示,我国每年有2500万人次的老年人摔倒,医疗费高达50亿,造成的社会相关损失要再乘以3到4倍。因此,对原有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适老化改造是对特殊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以及家具配置、细节保护等做一定的调整或改造,以更利于老年人通行、洗澡、如厕、休息等日常生活,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避免老年人受到伤害。“与普通家装不同,适老化改造需要先对老年人原有居住环境和身体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段性的干预和改善,保证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时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一位从事适老化改造的设计师表示。
  据该设计师介绍,适老化改造主要包括建筑硬件改造、家具家装改造、辅具配备等,其中硬件改造最常见的项目为安装扶手和地面处理。扶手是适老化改造的必备设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退化严重,自身腿部力量难以支撑老人的行动,必须依靠扶手。尤其在卫生间及浴室等经常活动的地方,还需加装U形扶手,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室内外活动处全部安装扶手,以方便老人自身活动。关于地面处理,建议在室内进行防滑处理,尤其是厕所、浴室及厨房等湿滑的地方还应进行特别防滑处理;在出入口、通道还应进行无障碍改造,消除高度差。家具改装应尽量将原来较软的沙发、床垫等换成较硬的,在桌椅棱角处安装防撞条,并适当降低桌椅及橱柜的高度,使之与老人的身高相匹配。辅具可分为轮椅、助行器、浴凳等,可按老人的需要配备。
智能养老 提升生活品质
  如今,智能化给居家养老带来了全新感受。智能手环、紧急呼叫设施、远程断电装置、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其陪伴功能也慰藉了银发族的精神生活。
  例如智能手环可以监测身体数据,心率、心跳、血压、体温等身体数据一键测量,省事又方便,还可以统一上传到可视化终端,不仅老人能随时查看,还能实时传输到子女手中,共同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通过给家中的厕所进行改装,智能系统还会自动监测老人的尿液、粪便等,这样一来,老人在上厕所的同时也完成了医疗检查。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将直接传送到协议医疗单位的老人电子健康档案,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智能系统会自动提醒老人及时体检。另外,智能手环上还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有不少企业将机器人技术与养老服务结合,研发了养老机器人,主要提供移动辅助、卫生保洁、行动助力、安防保护、洗澡清洁、健康体检等多项服务,十分适合老年人在家中使用。
  独居在家的王奶奶家中购置了一台养老机器人。“生活方便了很多,夜里起床叫一下机器人电灯就打开了,再也不担心会绊倒摔跤了,它还能帮忙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就像给家里添了一个小帮手。”王奶奶表示。
  除了家务型机器人、医疗型机器人外,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陪伴型机器人,可以通过预先植入的程序及后天识别学习与老年人进行简单对话,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对于情感交流和陪伴的需求。但由于目前养老机器人价格昂贵,普及率并不高,《2018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家用服务机器人中技术含量最高、与养老最密切相关的助残机器人市场占比不足0.1%,更多的是休闲娱乐机器人和家庭作业机器人。由此可见,未来养老机器人产业的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养老驿站 家门口的服务管家
  鉴于目前不少老人居家养老,且处于独立生活状态,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设立了许多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养老驿站的数量已经达到380个,服务居住在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老人们。目前,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是政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是社区老年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基本功能包括: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还具备助洁服务、助浴服务、助医服务、助行服务、代办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延伸功能。居家养老的老人每次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根据自身需要预约特定服务。
  笔者近日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服务驿站走访,接受日间托管服务的王阿姨表示,“在这里很开心,服务人员专业又周到,可以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还可以跟许多老邻居聚在一起聊天”。
  来自2017年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广州养老服务市民评价分析》显示,通过对5000人次进行民调,多达75%的市民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比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更符合大众需求。对最需要加强的养老服务,市民期待集中在“推进政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比例达76%,与“多建公办养老院”相比要高出6个百分点。
链接
“养老保姆”行业需细化服务标准
■任冬雪
  前不久,王先生70岁高龄的母亲不慎摔倒,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这让王先生意识到有必要给独居的母亲请一位居家保姆,照料其饮食起居。但王先生走访多家家政公司发现,请一位称心的居家保姆并不容易,“养老保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无照料老人经验,有的不懂医疗常识……其专业能力堪忧。
  2013年,北京家政服务协会颁布了《居家老年人照料人员岗位规范》,将居家老年人照料岗位分为初、中、高三级,在职业道德、社交礼仪、工作要求上都有区分,并对各等级“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明确了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养老护理人员并无国家认可证书,规范也并未得到真正落实。笔者发现,目前市场上对养老护理员没有单独分类,仍划分在保姆大类之中;尚无专门培训机构和规范的培训课程,仅是由家政服务公司培训一段时间后直接上岗;对养老保姆的评价标准存在缺失。
  伴随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的突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身体健康情况并不乐观。一份《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只有约三成老人的健康状况较好。庞大的亚健康老龄群体意味着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巨大,然而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并不多,养老护理员供需矛盾突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养老保姆工作艰辛却工资相对不高。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家政人员愿意当月嫂照料婴幼儿却不愿照料老人。目前养老保姆的薪金一般为5000元左右,而月嫂工资大多在10000元左右。其实养老保姆的工作强度并不比月嫂轻松,养老保姆不仅要料理家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针对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知识,能操作简单医疗器械,甚至还要安抚独居老人的精神世界。如果照料对象为失能老人,养老保姆的工作将更加辛苦。
  另一方面,养老保姆行业的门槛机制和监管措施不到位。目前的养老护理多不要求持证上岗,从而导致了养老护理行业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雇主对其服务水平心存芥蒂,这大大抑制了行业发展。
  专家建议,解决养老护理员供需矛盾,还需从进一步细化养老保姆服务标准、提高养老保姆行业地位入手,并监督市场将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应明确养老保姆在行业中的独特地位,制定专门的服务标准与服务规范,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才能优化养老服务质量,取得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认可,从而提高行业薪酬水平,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家居·健康【重阳节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给老人一个舒适安全的家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