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网络购药真假难辨如何解
作者:胡军
图片


    ■本报记者 胡军
  “甭跟我讲这法律那规定的,您就告诉我,我上哪儿能知道我在网上买的这盒药到底是不是真药?”近日,北京消费者戴先生提出的这一疑问,还真让记者犯了难。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上购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实体药店的网上店铺、淘宝和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专业的药品销售平台等都可以买到药品。而且,现行法律规定网上售药必须要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申请开办网上药店的企业必须是连锁企业。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网上购买的药品,目前确实没有查询真伪的有效途径。
商品二维码形同虚设
  戴先生的家人从网上分别购买了两种药品: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六味地黄丸和贵州苗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克鲜王。戴先生无意中发现,在六味地黄丸的包装上,可以明确地看到国家规定的非处方药OTC标志,而在克鲜王的包装上则看不到。
  出于好奇,也担心家人在网上购买的药品不是真品,戴先生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对药品进行查询,可结果让他难以接受。“刚开始根本就没想,也就是试一试吧,我用手机微信扫描了一下六味地黄丸盒子上的条形码,一扫还真有。”说起自己测试的过程,戴先生记忆犹新,“不信您试试,真能扫出来。不仅可以显示药品介绍,还能显示这是京东上买的。但那个克鲜王就只能扫出那码是药厂的。”
  记者随后对戴先生家人购买的两种药品进行了扫码查验,确如戴先生所言,两种药品都只可以查验到非常有限的信息:六味地黄丸的二维码信息为“同仁堂 六味地黄丸(水蜜丸)360丸 滋阴补肾 北京同仁堂”,下方还有说明书、用药咨询、京东 20.60元;而克鲜王的二维码信息只显示“商品6951425800338的条码属于贵州苗仁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提供”。“但这有什么用呢?你看,这10盒六味地黄丸上,都是同一个二维码,那克鲜王也是,就说明这码确实是属于同仁堂或者苗仁堂的,这是印刷在包装上的,很容易随便复制。”已经反复研究多次的戴先生提醒记者,“这二维码说明不了什么,那些造假的,轻轻松松就能弄到企业的二维码,这也不是什么机密的事情,往盒子上一印就完事了。”
  记者拨通了六味地黄丸包装上显示的电话号码400-600-0988,通话提醒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按照语音提醒反复输入电子防伪码6938706200681,但是系统反复出现输入号码遗漏,并发出“你所查询的防伪码不存在,谨防假冒,或联系公司客服人员”的语言提醒。克鲜王包装上显示的电话0855-8570000则始终无人接听。
电子监管码扫码难成功
  在戴先生家人购买的六味地黄丸包装上,还有一张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编号是81060131286899619667。记者用手机微信扫描,识别后显示“未找到81060131286899619667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的雏形诞生于2006年,原因是连续爆发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制售假药案”“安徽特大制贩假药案件”等恶性涉药质量事件。而且一旦出现假药或者问题药品,有关部门只能通过网站公示或新闻播报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召回率很低,经常出现召回令已发出数月,仍有消费者服用问题药品造成人身损害的情况。为此,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委托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承担起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工作。2008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扩大了实施电子监管的品种,将“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液、第二类精神药品”等高风险药品纳入监管范围;2010年又将基本药物目录、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等品种陆续纳入监管网络。2015年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在整个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实现药品全品种全链条覆盖。2014年初,阿里巴巴斥资10.37亿元收购了中信21世纪54.3%的股份;同年10月,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更名为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此,诱发了当时极为轰动的“药品电子监管码之争”,医药企业普遍对阿里健康以药品经营企业的身份来监管整个中国药品行业这一机制表示不满,直接导致2016年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部分药企担心阿里健康独家运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公平竞争、信息安全等问题无法得到保证为由,暂停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的有关规定。
  “那个药品电子监管码早就不用了,但京东上买的六味地黄丸还贴着这个无法识别的电子码,有什么用呢?作为普通消费者,怎么才能查到自己从网上买的药品到底是真是假呢?”对于药品包装上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查询结果,戴先生表示非常不满意,也非常不解。
处方药照样难辨真伪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戴先生家人从网上购买的非处方药难以查验真伪,其他通过网络途径购买的处方药也有同样的困境。
  “国家好像是有规定不让从网上销售处方药,但家里人确实从网上买到过,而且很容易买到,也一样分辨不出真假来,这到底该怎么办呢?”对于网络所购药品的真假难辨问题,戴先生非常挠头,“你拿着网购的药去药店问,人家搞不清楚,也给你证明不了,拿到厂子去问,人家连门都不让你进,电话查询,就是你查的那样,什么用也没有。”
  在知名网络售药平台健客上,记者随意点击了一种专门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沙格列汀片(安立泽),商品显示“限时优惠12盒起低至45元/盒”“根据药监局相关规定提示您:需凭处方签提交处方药需求,用药需求将由健客医院或实体药店提供后续服务”“本品为处方药,您成功登记后,健客医院的医生助手会主动与您联系,为您提供用药咨询与健康指导(如需协助请拨打400-6480-111)”等内容。
  在搜索引擎上,诸如“没处方怎么能买到处方药”的各类“科普帖”俯拾皆是。有商家直言,只要个人感觉风险可控又需要,搜索×××网店就能买到想要的处方药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处方药使用是有较大风险的,需要专业医生来指导用药,但怎么操作处方药网络销售,方法有的是,消费者也确实没有途径去查询买到的药是真是假。”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药店老板在记者保证不透露其真实姓名的情况下透露,“处方不就是一张纸吗?我们经常网上邮寄这些处方药,有几家药店没弄过?不卖假的就是不错的了!”
  对于是否有途径可以查验这些通过网络购买的药品真伪,这位药店老板表示,以她十几年的从业经验来判断,除了药厂,应该没有机构可以鉴别真伪。
  令人遗憾的是,药品电子监管制度被叫停两年来,国内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可替代的药品追溯体系。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披露,国内医药电商企业年度销售额已经超过了612亿元,网络售药从单一的网站售药已经发展到手机APP,有些人更是通过微信、QQ、微博等进行兜售,管理部门在执法管辖、案件调查、证据固定等监管方面,技术手段和能力确实跟不上。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网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网络购药真假难辨如何解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