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精酿啤酒不能随便叫
首个精酿啤酒团体标准或将出台
作者:尚烈


      近期,笔者从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获悉,国内首个工坊啤酒(精酿啤酒)团体标准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而这背后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酿啤酒行业。
  精酿啤酒概念来自美国,在美国本土必须满足产量、辅料工艺和股权独立性上的要求,类似啤酒中的独立厂牌。但在我国,人们对精酿啤酒的普遍看法认为,对比工厂啤酒,“精酿”主要体现在原料和工艺上。此外,工坊啤酒通常原料更优质,麦芽和啤酒花的高含量,使得所酿造出来的啤酒的麦芽汁浓度和酒精度数也更高;同时大多采用艾尔(Ale)工艺进行酿造,区别于传统工厂啤酒的拉格工艺。自2008年起,以高大师、拳击猫、丰收精酿为代表的第一批精酿啤酒品牌开始出现。
  在精酿界看来,我国的啤酒行业一直存在品类缺失的问题,工厂啤酒大行其道。但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啤酒产品,国内的工厂啤酒产品显得“寡淡”,这也为精酿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精酿啤酒大赛上,主办方用“短暂却极为迅猛”来形容精酿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据介绍,目前国内精酿啤酒的总品牌数已有800个之多,来自中国精酿大赛组委会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中国精酿啤酒行业以每年40%的速度高速增长,中酒协此前有数据预测,未来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有望占据市场的3%到5%,生产企业逾3000家。
  笔者在不少电商网站上发现,精酿啤酒的销售情况良好。如在某电商网站上,一款比利时进口智美蓝帽精酿啤酒礼盒装6瓶装价格接近200元,虽然售价不菲,但销量可观,点评者有上万人。
  虽然精酿啤酒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但依然是一片没有规则的处女地,这也让行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据笔者了解,美国酿酒者协会对精酿啤酒的定义是,首先,年产量不能超过600万桶(约合70.2吨);其次,在精酿啤酒公司中,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所占股份不能超过25%;第三,大部分啤酒的风味都必须从传统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但事实上,这个行业标准相当模糊,在酿造过程中,天然香料、水果、草药,都可以用来调味。
  有酿酒师告诉笔者,由于国内对于精酿啤酒的概念没有定义,导致行业里以次充好或假冒精酿的情况无法杜绝,而消费者也很难辨识。比如一般的酒花每吨售价3万-4万元,而最好的酒花每吨要30万-40万元,用起来的意义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啤酒专家方刚表示,在美国,精酿啤酒是协会认证制度,以工厂为标准,有严格的认证制度,精酿这个名字不是谁都可以叫。但在国内,无论是大厂、小厂、进口啤酒大家都在打精酿概念,鱼龙混杂的状态阻碍了精酿行业的发展。
  行业鱼龙混杂现状也导致一些产品出现问题。笔者梳理发现,多地相关部门都有对自制啤酒的一些抽检,如内蒙古赤峰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执法稽查局2015年7月在一次抽检经营自酿啤酒的5家餐饮单位共计9个批次产品中,发现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44.4%,不合格项目包括酒精度、原麦汁度、双乙酰等。此外,山东省等地抽检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为了规范精酿啤酒,从2017年7月开始,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启动《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的起草工作,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之后,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公布。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表示,这一标准的目的在于给精酿啤酒行业建立底线,保护行业发展,成为未来小微型啤酒行业规范发展的问路石,促进行业发展。
  目前起草委员会还没有对外公布《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的具体内容,但据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透露,团体标准的内容框架覆盖面较广,从“人”(操作者)、“机”(机器设备)、“料”(物料)、“法”(作业指导书)、“环”(生产环境)、“测”(品质检验)等方面,提出了对从事工坊啤酒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设施、场所、从业人员、工艺技术、生产操作、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尚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精酿啤酒不能随便叫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