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名家翰墨
多年潜心书法艺术 修炼之功技近乎道
——访著名书法家张志庆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张志庆近影。
图二:草书竖幅 节临王羲之《十七帖》。
图三:魏碑对联 攻书得至理,落笔铸真情。
图四:行书条幅 葛洪名句:弓劲者,箭必远。
图五:草书竖幅 自作诗《观书》。
图六:行书斗方 临米芾《乡石帖》有感小记。
图七:小楷横幅 郭熙《山水训》节录。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日,著名书法家张志庆书法展在河北省廊坊市举行,得到书法界的高度评价。张志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国学教育中心创作委员会委员、燕京学院书法系主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廊坊书法院副院长。他的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30余次,曾荣获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河北省文艺繁荣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在此次书法展举办之际,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张志庆。
多管齐下全面提升书法艺术造诣
  记者:近几年,您书法创作的着力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心得体会?
  张志庆:我着力创作的重点仍然是行草书。行草书的严谨和疏放特征最符合我的心性,严谨处如处子,疏放处如散仙。前一段时间,着重于用笔,以情驱笔,依靠篇章变化达到抒情的目的,着力点在于对古人笔法的把握和性情的表达。近两年,我加强了对字法的练习。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书法无他,唯用笔和结字耳。”我写行草书,一直结字不到位,虽时有触及,但未下实功。从2016年开始 ,我加强了对《怀仁集王圣教序》的临习。我临习的方法是,针对单字反复锤炼,直到背熟为止,这两年感觉到明显进步。我还加强了20厘米以上大字的临习,所以大字行草书进步很快,放笔书写的疏放之气倍增,力度未减。为了检验学习成果,最近创作以大字对联和六尺整张作品为主。大字书写重气势、重整体,所书作品整体感增强,忽略细枝末节。大字作品可能不如小字精致,但气脉充盈,得自由之气。
  近几年,我加强了对晋人楷书的临习和研究。晋人楷书是楷书之端,无真迹,多刻本、摹本,保留了较多的晋人意味。虽经唐人临摹、传拓,亦或失真,但细观绝不同于唐人,故王羲之的《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黄庭经》,王廙的《穷思帖》,司马攸的《惶恐帖》等刻帖,亦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晋人楷书都是小楷,举笔乃成,笔意多味,既有行书意味,又有隶书遗意;用笔提按较少,以翻转之法为主;结字萧散,纵横顺其自然,与行草书同出一脉,与唐楷的程式化和单一化特征明显不同。通过近几年的学习,我加深了对晋人结构意识的理解,结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我沿着书法收紧与疏放交替的轨迹进行创作,这两种表现方法都需要理性的把握,在2015年至2016年收得紧一些,2017年至2018年写得放开一些。收紧着重于法度的准确把握和控制,表现为矜持和内敛的书风,把握得好会让人感到精致之美,把握得不好会有死板、匠气之嫌。疏放着重于性情的表达,表达得到位让人感到意气风发、神采奕奕;表达得不好则流于信手涂鸦,充满江湖气和狂躁之气,全无格调。
  书写对联是检验每位书法家结字是否过关的有效方法。最近,我创作六尺对联100多副。对联字数少,基本字字独立,若结字不好一眼便可认出,虚实搭配不好亦不能妙。书写对联每字每笔都必须合适,一笔写坏则单字坏,一字写坏则单条不佳,整联书写便失败。我5年前不敢写对联,皆因单字结构不过关,现在基本解决了技术难题,拟再写对联200副。
  近5年,我还加强了对古体诗词的学习和创作,尤其是对律诗深有感触,使书法与诗词完美融为一体。今年共创作50余首诗词,逢事而感,粗成韵语,亦颇有意味。律诗律法森严,又不好懂,但对于作者来说意义很大,可以收束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变得沉静,这样就能更透彻地看待事物。执诗之端而体会旷古之思、千秋之想。
学习楷书须求形、得法、明理、有道
  记者:您对楷书有深入的钻研,现在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楷书分为几种类型,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张志庆:作为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楷书,要想进入艺术化的表现阶段,则变得更加艰难,因其难而显贵。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估》中说:“如大王(指王羲之)草书字值,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书,偏帖则尔。”虽为交易价值,但亦可看出人们对楷书的看重。
  从中国书法史来看,楷书共分为四大系统。第一,魏晋楷书,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这个时期楷书多为小楷,间有隶意,自然质朴,而又工巧飞动。南宋学者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他又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由于处于由隶书向楷书的演进时期,手的用笔动作因时代书写的惯性,必然带有草书、隶书的意态。正如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使转纵横,点画狼藉。”魏晋为楷书初创时期,形态杂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篆、隶、草、楷混杂的情况,一直到唐中期的墓志上还能见到。
  第二,南北朝碑刻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魏碑或北碑,是碑学楷书的学术所指。例如,《龙门造像》是方笔极规的代表;《云峰刻石》是圆笔魏碑的代表;榜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刻石》是雄浑、苍厚、大气风格的代表;《张猛龙碑》是庙堂气象、正体变态的代表;大量北朝墓志镌刻细腻与粗疏并存,是阴柔之美的代表。这些碑刻作品共同构成了由方到圆、由阳刚之美到阴柔之美、由大字到小字、由精致到粗疏的纷繁复杂魏碑系统。自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对南北书派的划分,以及对魏碑审美价值的认同,再经清代著名学者包世臣对魏碑用笔及审美的认定和深入阐释,使广大学者认识到魏碑美之所在。此后,又经晚清著名学者康有为的大声疾呼,甚至夸大其词,至清末魏碑遂成为书法大宗,一扫帖学影响而成为书坛主流,慕习者渐不知帖学之理法,而逐渐走向丑、怪的边缘。时至当代,我们的视野比清人要开阔,需要冷静反思魏碑之优劣,而不可盲目跟从。魏碑的成因及其特色具有独特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故佳者有之,劣者更多。如何吸收和学习是摆在每位学书者面前的任务,这有赖于学书者的素质和文化修养,要能分别优劣。优劣不分,则入歧途。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复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此言当为正路。
  第三,隋唐楷书,包括隋唐碑刻、楷书墨迹,将楷书之法发展到极致化的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中被誉为楷书的高峰。楷书具有易辨识的实用性,是准确传递信息的最优书体,这是楷书发展的强大动力。向工稳方向发展一直是楷书的价值取向,到唐代众多书法家的这种追求达到极致。“楷法遒美”是唐朝科举考试的要求,也是选拔官员的必备条件,写一手工巧的楷书是一种荣耀,也是获取社会名利的需要。唐楷重法,从用笔到结字,唐人总结出一套细致的方法和原则。唐代楷书名家辈出,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俱为后世楷模。至近代,随着大量隋唐墓志出土,使我们看到了唐楷的法度纷繁、面貌多样。唐人所建立的楷书法度对后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人们判断楷书优劣的标准,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楷书丰富性和审美高度的判断,阻碍了人们更深层地对楷书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可能。正如南宋学者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言:“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他说出了唐楷的局限性。
  第四,文人化楷书,指北宋以后直至民国时期的楷书系统。北宋以后,文人的政治地位逐渐确立,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文人化的意识也逐步增强。书画艺术在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参与和努力下,具有了文人化的特征。他们虽有风格取向的差异,但总体上表现为文人雅士的趣尚风格,文人的书画创作成为这个时期书画创作的主流,楷书亦然。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使书写逐渐趋于程式化,对楷书的要求严格而苛刻,不符合官方要求则科举不取。这进一步促进了楷书规整化,但限制了个性的发挥,楷书渐向整齐划一、大小均等的印刷体效果看齐,工艺化的追求成为人们评价好坏的目标,逐步走向了艺术的反面。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子昂、倪瓒、祝允明、文征明、傅山、何绍基等才高识广的文人,不陷于其中,而着意于自然书写,以行书笔意入楷书,显得自然大方、自由活泼,了无唐楷的严谨和肃穆,变得轻松闲适,似不经意之间法在意中,为楷书的日常书写开创了一条自由而宽广之路。但有人认为,有行书笔意,应为行书,不应是楷书。这种看法实为少见之狭也。楷书产生之初,篆、隶、草、楷之法是混杂的,行书笔意的加入,实为恢复原初的写法。这是在唐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文人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是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为楷书的艺术化、多样化和品格的提升开辟了新路。艺术的边界并不明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是艺术的基本规律。这种模糊性为艺术的再发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正如对书法好坏的评价,虽没有可量化的明晰的评价标准,但好的就是好的,专家一看便知。
  记者:楷书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很多人学习楷书不得要领,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楷书?
  张志庆:当代学习楷书者,因个人素养不同而水平参差不齐,有佳者,但大多数人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楷书的艺术境界认识不足。我认为,学习楷书应达到四种艺术境界。第一,求形,指古人所创立的纸面上的平面形象,以写像、写准某一家的书法作品为目标要求。求形要处理好笔法、结字和章法,能够找准古人特点,能较熟练地再现古人墨迹。精通此道者笔法正确,表现为较好的控制点画能力,笔画有一定质感,落笔成形,笔到意达,笔画搭配协调妥帖。结字重心稳固,布白匀称,表现为较高的视觉空间布白能力,对大小、斜正、方圆的布白空间敏感。在章法中,对两字及多字的组合,能在矛盾中取得协调统一,上下字气脉贯通,能合理控制断连关系;对行与行之间的宽窄、斜正关系敏感,横向上无并头之病;能很好地控制全篇的开合关系,使全篇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都能和谐一致。
  第二,得法,指在求形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思考而逐渐所得书写之法。不得法,形不准,就写不像,或者味道不对。得法的重点在于知其何以为,明白是怎样的书写过程,如“永字八法”“结字三十六法”。即解决如何写的问题。楷法完备,加以练习,便有写准、写像、写熟的资本。正如王羲之所言:“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此为得法的至理名言。
  第三,明理,着重于表现书外之思,为作书者之心意。即为什么这样写?是究其所以然,是师古人之心。这个过程要得笔法挥运之致、结字之思维、章法变化之理。正如冯班所说:“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由求形、得法再到明理,也是学书的递进过程。若不能明理,则法不通,形必不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促进对前者的深刻认识,循环往复,就会不断提高对楷书的认识和书写水平。
  第四,有道,即作者要有很好的学术素养和品行修养。书法家要知天地之理,通宇宙之心;以人为本,万物为怀。此谓人有道则书才通道,书通道才能有神韵。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神气冲和为妙。”他又说:“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字无神,则徒具其形。楷书之美在于得典雅、正大之象,得恬静自然之境。正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说:“心正则笔正。”然而“正”绝非如同排版印刷的宋体字,齐头齐尾,大小均等,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从而达到书品“正”。
  总之,学书者只有按照楷书的四种境界不断递进和修为,才能一步步前进,最终到达理想境界。
深切感受到攀登书法艺术高峰越来越难
  记者:您的书法作品曾荣获第11届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并在全部优秀奖作品中名列第一名,从而成为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在是否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是否感觉攀登书法艺术高峰越来越难?
  张志庆:尽管我在书法创作上取得过一些成绩,但迄今还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书法入门门槛低,在古代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期,凡识汉字者,人人能书。而在当代,人们似乎看轻此艺,很多能拿毛笔写字的人俨然自称“书法家”,招摇过市,所谓无知者无畏也。实用层面的写字与艺术层面的书写有很大差异。写字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以实用为主。而书法家的书写则超出实用范畴,要表达性情和审美理想。书法家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领先或超越时代的技术高度和难度,还需要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符合大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前瞻性的审美呈现。这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是浅尝辄止者和游戏笔墨者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书法艺术是高难度的技进乎道的修炼过程。正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言:“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唐末文学家李华也说:“夫 六 艺中,此为难事,人罕晓其奥。”他又说:“书功之深,人之难能知也。”由此可知书法创作之难。
  近几年,我深切感受到攀登书法艺术高峰越来越难,主要有两个原 因:其一,对古人的优秀范本再深入学习难。自己喜欢的古代优秀法帖已耳熟能详,有些已临写过多年,感觉已基本掌握,但创作出的作品从格调到技术层面都与古人有差距。从古人法帖中已无法汲取新的营养成分。究其原因,还是视角单一,无法发现新的切入点,临习方法、思维方式都表现为单一化,无法再发掘新的内容。总体而言,整个取法古人的方式固化,导致无法更有效地掌握古人书法的精髓。其二,形成个人风格难。经过30多年的书法练习,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偏好正逐渐合二为一,努力寻找既合乎个人理想又能合乎大道的书法样式,取舍之间的思量和判断亦需审慎,这是形成自我风格的蜕变期。有很多书法家在这个时期偏离了传统文脉,而走向旁门左道;也有许多书法家渐趋保守,被困死于传统;更有许多书法家张扬个性,充满了江湖气。在这个时期,正如禅宗佛经中所说的“悬崖撒手”阶段。“悬崖撒手”有两个结果,一是升天成佛,一是落崖摔死。由此可知其难。
书法家须有所执、有所敬、有所守、有所不为
  记者:您认为中国书法界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今后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书法家的修为标准是什么?
  张志庆:当代书法是展厅文化的一部分,注重外在形式,轻视书写内容。少数书法家文史修养和人文精神缺失,导致书法作品不耐品读。很多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不深入、不纯粹,导致作品浅显化和表面化。
  书法界应从四个方面加速发展:第一,继续依靠展厅文化的方式推动当代书法创作。书法界要对书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追求合理性,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样式,又能体现当代性,还要与现代西方艺术理念实现有机融合,使形式更有意味、更高雅,从用笔、结字、章法 、材料、展示环境全方位推进。第二,注重书写文辞的原创性和严肃性,提高书写文辞的质量,彰显鲜明的当代特征。书法家要具有文辞的组织和选择能力,必须符合常识、有趣、高雅,体现当代人文精神。书法家应具备创造新文辞的能力,不断提高文辞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第三,继续对传统书法进行深入挖掘和继承。不仅要师其迹,更要师其心,从实践到理论体系全方位地深入探索,务必求精、求准、求实,增强学术性。第四,书法家应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建设一支有思想高度和全面修养的书法家队伍。书法家要严格遵循和积极践行当代社会文化精英的修为要求,必须有所执、有所敬、有所守、有所不为,一言一行应合乎大道,致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书法人才。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多年潜心书法艺术 修炼之功技近乎道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