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18让理性融入消费 让社交成为主流 让知识创造财富 让规则树立准则
作者:王小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像鲍师傅这样的网红店陷入“被山寨”的烦恼。 本报记者郝军/摄

图二:抖音、小红书的带货能力不容小觑。

图三:随着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王小月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零售、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态正在颠覆着旧有模式,消费市场多元化、个性化日趋明显。
  2018年接近尾声,这一年都充斥着“消费降级”的争论声,消费更趋向于理性,而电商也在走向细分市场,减少获客成本及中间链路,更多让利于消费者。
  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通过社交化手段,利用“熟人效应”扩大影响范围。在质疑声中,拼多多上市,目前看来已成社交电商领域头部玩家。
  这不仅是今年的一大热点,未来通过社交化手段带货,也将成一大趋势。
  而围绕着潮牌网红产品的商标权争议由来已久,随着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引发的争议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最引人关注的就是 《电子商务法》于2019年元旦实施,让电商平台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禁止了“刷单炒信”等行为。与此同时,在代购、微商领域也掀起不小波澜,《电子商务法》出台后,关于代购何去何从成为一大热议话题。
  而S2B2C模式可以实现平台将小微B端(职业代购)资源整合,以此将商品呈现给C端消费者。
知识产权争议如何破解
  每当一个品牌大热时,与之雷同的店铺、产品就层出不穷。除了被调侃的“康帅傅”“太白兔”等山寨产品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李鬼”店也堂而皇之地进驻城市的大街小巷。
  除了耳熟能详的大品牌,类似喜茶、鲍师傅、答案茶等网红店也陷入“被山寨”的烦恼。
  店面logo、字体及产品品类等都较为雷同,除了资深粉丝,大多消费者都是难以分辨摸不着头脑。
  鲍师傅坚持直营模式,但号称可加盟的“鲍师傅”公司已开店近千家,如此大的体量差距,让创始人鲍才胜无奈,只得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维权上。
  而近期,日本无印良品与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棉田)商标官司引发热议。MUJI官方从2001年起,就对无印良品四个字在中国注册商标提出了异议,但数次都被驳回,经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裁定不撤销注册。
  而北京棉田日前诉日本无印良品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及其中国分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侵犯其商标权起诉并胜诉。
  法院裁定2005年才在上海成立的日本无印良品公司所使用的无印良品商标侵害了北京棉田纺织品商标权,需赔偿其62万元人民币。
  无印良品称:“已在中国大陆注册了国际分类1类-45类的几乎所有类别的‘无印良品’商标,本次案件涉及的是24类(织物、布、毛巾、床罩等商品)‘无印良品’商标,一审判决尚未生效。即使民事判决生效,除床罩、毛巾等一部分商品外,仍可以继续正当使用‘无印良品’商标。目前,二审仍在进行中。”
  如今,品牌战越发激烈,网红品牌的知名度被迅速扩大,吸引大批消费者的同时,也引发了想通过仿冒这些品牌赚快钱的山寨者关注。而许多传统企业起步阶段品牌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一旦品牌迅速蹿红,再去注册商标,往往会遭遇被抢注的尴尬。
●声音
北京信久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律师周益霞

  企业经营者如何加强商标的保护?
  商标一定要提前布局,进行基础的注册保护,很多企业起步比较晚,保护范围比较狭窄。
  首先,项目运营之初最好成立有限公司这样一个主体,便于商标申请,企业商号和企业主商标名称最好保持一致,便于消费者识别。
  大多是公司已经登记,想要将名称注册商标时,发现已经被注册。所以企业在项目之初要提前布局,不能等商品上市、销售后再注册,否则可能会有别人抢注的情况。
  在核心及主营服务和产品上注册,可将关联产品服务类别一同注册。如鲍师傅以经营糕点为主,但饮料、餐饮服务、肉类、食品加工等关联产品类别也可进行申请。企业有综合发展的需要,覆盖面较广,可以全类注册,以此规避风险。
  除了商标注册,涉及到特殊的艺术体的字体、图案,要进行版权登记,如果不登记,后期维权很难证明作品创作时间。同时,产品外包、技术特点和外形也可进行专利申请,进行全方位保护。
  如何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商品,辨识真伪?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辨识山寨产品、了解商家准确标志是非常困难的,仍需要商家加大宣传力度和维权意识。比如,权利人要统一标识,店门装潢及所有对外宣传推广平台要统一,直营店面要标注清楚,让消费者便于了解企业信息。
  权利人在基础注册时容易存在一些漏洞,给仿品可乘之机。这也需要企业人员进行市场监测,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主动保护,减少对品牌的危害。
  同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知识产权普法的宣传力度。目前的问题在于侵权成本太低,对于侵权人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侵权人有所顾忌。
社交化成线上线下发展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红利逐渐丧失,传统电商业务面临流量难、流量贵的问题。此外,相较于头部电商平台牢牢占据一二线大城市,新兴电商要想突围更是困难重重,转而把目光转移到三四线城市,以社交为切入口。
  社交电商、社区团购成为今年大热的词汇。而作为社交电商的代名词,拼多多成立三年就已上市,虽经历“山寨门”等质疑,但11月20日,拼多多发布2018Q3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其实现营收33.72亿元,同比增长697%。拼多多第三季度年度活跃买家数为3.855亿,同比增长144%。平均月活用户数为2.32亿,较去年同期的7110万增长226%。
  QuestMobile数据显示,随着拼多多的发展,新电商与传统电商的用户重合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18年9月,拼多多与手机淘宝、京东的重合用户数分别达到了9580万和6351万。截至2018年9月,拼多多在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接近50%。
  无疑,拼多多赶上了社交电商发展的机遇期,通过微信引流,用价格较低的小商品吸引了部分消费者,获客成本较低。
  随着线上获取流量越来越贵,不仅拼多多、云集等社交电商布局这一细分领域,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1月底,手机淘宝开始新一轮内测,商品实现与小红书内容打通,在商品评论下添加了新的板块——好物点评团,里面包括淘达人的点评和小红书笔记内容,由算法进行推荐。
  12月11日,抖音试运营半年的购物车功能正式对外开放,蓝V账号开通使用了购物车功能,在抖音账号可以设置淘宝的跳转链接。
  12月20日,快手电商发布“麦田计划”,确定了未来快手电商发力的六大方向,包括新国货、新农商等。同时快手升级“快手小店”、推出“电商服务市场”。新版快手小店强化了在短视频中的商品展示,电商服务市场可提供电商相关的供应链能力和电商销售技能支持。
  很明显,拥有一众粉丝的小红书、抖音的带货能力不容小觑。此外,淘宝也在积极推广直播业务,以此带动整个平台的发展。电商的导流服务,根本上都是为了通过社交化手段吸引消费者。
  不仅电商利用社交化手段引流,自媒体电商也在开拓线下场景。
  十点读书单个账号拥有 2600万名粉丝,10余个账号矩阵覆盖了读书、时尚、亲子、生活方式、电影、人物访谈等多个类目的 5000万名粉丝,电商和内容付费的流水早已破亿元。但十点读书没有止步于自媒体。近日,在厦门开出首家线下书店,包括图书阅读、饮品、电商产品、活动空间等业态。
  不难看出,流量玩法成为主流逻辑,电商平台和自媒体都在通过社交化方式带货,社交化已成为企业寻求新的流量的突破点。
●声音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

  2018年最大的电商事件之一,就是拼多多上市,一个发展不到三年的电商企业上市标志着社交电商模式有创新及其趋势的出现。
  在2018年及今后几年,社交电商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社交电商已经成熟,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拼多多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拼少少”此类电商,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模式创新,很可能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
  不仅电商在进行社交化的探索,其他领域也在通过社交化方式带货,社交化已成为未来多个领域获客成本最低的方式,这体现了市场需要有效地服务商品、体验商品的根本特征。
《电子商务法》实施在即 小微代购出路何在
  代购行业的规模日渐庞大,也滋生了许多乱象,偷漏税、假货泛滥、个人信息遭泄露、售后推卸责任等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微商、个人代购无实体店、无营业执照、无信用担保,低门槛下也让不少人趋之若鹜。
  代购的本质还是“熟人经济”,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对商品或服务品质的认知,主要依靠于朋友的“信任背书”。
  随着消费者对进口商品需求日益增加,代购行业已经渗透到更多人的生活中,从法规出台到现在,关于微商、代购的发展与未来的探讨一直都是社会热点。
  2019年1月1日《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对于电商平台、微商、代购等都有重大影响。对于个人代购来说,此前“人肉”带货的价格红利消失,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S2B2C模式不是新鲜话题,上游对接品牌方库存,下游为职业微商代购提供正品低价库存,再由微商将商品分销,形成品牌方—平台—小B(微信代购)—消费者的交易体系。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无须囤货,一定程度上与社交电商云集的S2B2C模式相同,只是将小B端的店主/会员变成了代购、微商等。
  面向小微B端(职业代购)用户,S2B2C渠道创新模式,代购与转型微商不仅可以从平台获取丰富的正品资源,同时还无须囤货,只需在对话框中完成交易,便可获得有保障的利润分成。
  平台型企业或在短期内快速崛起,抢占社交电商市场与用户,成为解决代购、微商问题的下一出口。
●声音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

  微信朋友圈的微商监管是贯彻《电子商务法》的难题之一,也是推出《电子商务法》的意义所在。因为微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将社交电商尤其是微商这种模式放入监管范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从相对私人的朋友圈发展到商业化,界限逐渐模糊之后,如何监管的问题就显现出来,监管范围更多地从交易的实质出发,而不限制于微信朋友圈的定义,着力于市场安全对其进行规范,难度肯定是有的,但并不是无操作性。
  《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势必会对海外代购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从电子商务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法律的出台将使现阶段处于法律盲区的海外代购有章可循,代购的违法成本将会增加。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价格可能会上涨,但一定是利大于弊,这样不仅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同时在售后维权等环节的权益也会得到保护。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新消费·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18让理性融入消费 让社交成为主流 让知识创造财富 让规则树立准则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