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负责人陪餐只是保障学校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除此之外,校园食品安全还需从更多维度建立更加严密牢固的堡垒,形成食品安全监管、治理的强大合力,才能保障学生健康和食品安全无虞。
■刘剑飞
记者3月21日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卫生健康委日前联合印发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包括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以保证学生用餐安全、健康。(据3月22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学校负责人陪餐不是一个新举措,不仅在国外早已存在,国内的很多地方也已经推出这一举措。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负责人陪餐并非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万全之策。一方面,学校领导一般都比较忙,要求他们每顿陪学生用餐,不太现实。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督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学校领导一般不具备相关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素质,即便真的能陪餐,也不能保证食品绝对安全。笔者认为,校领导陪餐固然是可借鉴的举措之一,但相关的主管部门、监管部门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要求校领导陪餐,是将校领导和学生的食品安全捆绑在一起,也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倒逼学校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这种方式还可以起到增进师生交流的效果,让学校负责人能够及时观察学生的就餐情况,收集食品安全意见等。但是,如何防止陪餐制度沦为形式,如何防止食堂作弊,为学校领导“开小灶”,如何防止校领导陪餐沦为公款消费,都是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陪餐制度只是保障校餐安全的其中一环,让学生吃得安心不能只靠陪餐来解决。食品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校园内发力,还涉及到食材的采购、验收、储存等多个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如何从食品制作的源头上严把质量关,食物来源能否追溯,污点企业是否永久退市,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学校负责人陪餐,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可以置身事外。相反,监管部门更应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查。比如,可以在学校设置食品检测设备,每餐前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记录、存档;可以积极深入学校,随机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可以在校园设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听取和收集学生和家长对食品安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出台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快实施“明厨亮灶”工程等,构建坚固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学校食品安全家长最为关心,学校不妨积极关注家长的意见,建立家长陪同监管制度,让家长可以走进市场、走进后厨、走进餐厅,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让食品的生产制作全链条透明化。
学校负责人陪餐只是保障学校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除此之外,校园食品安全还需从更多维度建立更加严密牢固的堡垒,形成食品安全监管、治理的强大合力,才能保障学生健康和食品安全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