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上海市消保委发布自热方便火锅产品比较试验结果
发热包遇水释放氢气 密闭空间要慎用
作者:刘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温度测试。
图二:试验后,6款样品食材锅底部变形。
图三:样品包装上标有警示信息。
图四:发热包释放的气体含氢气。
■本报记者 刘浩
  自带加热包,加水后便能发热,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正获得消费者青睐,部分产品还成为 “网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双11期间,自热方便火锅的成交量达453万份,是2017年双11销量的2.7倍。自热方便火锅主要是由食材、食材锅、锅盖、外锅和发热包组成。其加热原理是利用发热包内的物质与水接触,释放出热量,从而使得上层食材锅内的食物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这种自热方便火锅靠谱吗?
  日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自热方便火锅产品测试情况。检测发现,发热包遇水反应时会释放出气体,经对释放出的气体进行检测,发现含有氢气。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关于该类产品本身及其内含发热包的安全管理,我国尚未出台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予以规范。
采样
  上海市消保委根据市场销量分别在线下超市和网络平台购买了标称海底捞、小龍坎、大龙燚、三只松鼠等品牌在内的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共计20件,价格从16.9元至49.9元不等。
检测
  本次比较试验测试了样品的外观及包装标识、锅体表面温度、发热包遇水反应释放气体、发热包二次加水反应、发热包成分及含量等指标。
指标解读
温度
○6件底部变形
  试验人员分别测试了外锅外部底面中心、外锅外部侧面水位以下、外锅外部侧面水位以上、盖子外部中心以及外锅内部底面中心5个点温度。测试按照样品使用说明要求,分别注入95-328毫升不等的水,在50-100分钟反应时间内,观察到部分样品的初始反应比较剧烈,温度迅速上升。从各个点位的最高温度来看,外锅内部底面中心温度普遍比较高,均在90℃以上,最高达到121.9℃。消费者比较容易触碰到的外锅外部侧面水位以上位点以及盖子外部的最高温度都在70℃以上,最高的达到90℃以上。同时,试验数据显示,底部有隔热设计的样品,外锅底面中心的温度要明显低于外锅侧面上部和锅盖部分,最高温差可达的30℃。
  比较试验发现,标称品牌为咔咔莎莫小仙、蜀姑娘、老城南世家、辣个火锅、润成、百草味等6件样品在使用过程中,食材锅底部出现了严重变形。
外观
○均有透气孔和警示信息
  本次比较试验还观察到,20件样品在锅盖的顶部中心或外侧,均设有一个或两个透气孔。其中,12件样品在外锅标注了注水线,6件样品没有注水线标识,2件样品标识较难辨认。有6件样品外锅底部有隔热设计。
  本次测试的20个样品外包装上均有警示信息和操作说明,警示信息内容少则3条,多则近10条,如“小心蒸汽烫伤”“请勿让儿童独立操作”“只加冷水”“当手部弄湿时,请不要接触到发热包”“免阳光直射”“如需空运,请采用行李托运”等。
发热包
○2件未标明成分
  本次试验的样品中,19件样品的发热包共涉及4家标称生产企业,另有1件样品的发热包无生产企业信息。
  发热包的成分及含量决定了自热方便火锅产品的发热效果和安全性等。本次试验中,有18件样品的发热包标注了主要成分及对应企业标准代号。按标注的主要成分可分为两组:氧化钙、铝粒、碳酸氢钠;氧化钙、铝粉、碳酸钠、氢氧化钠。另有标称品牌为宏绿和自嗨锅的2款样品的发热包未注明成分和企业标准代号。
  发热包遇水反应时会释放出气体,经对释放出的气体进行检测,发现含有氢气。试验数据显示,20件样品的发热包遇水释放气体的“每分钟气体释放速度”最小值为2.8L/(kg·min),最大值为50.0L/(kg·min);“每小时气体释放速度”最小值为137.1L/(kg·h),最大值为366.7L/(kg·h)。发热包遇水反应释放气体的体积与发热包中铝粉(粒)的质量成正比。
相关链接
行业标准缺失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自热方便火锅产品具有自发热、持续高温等特点,关于该类产品本身及其内含发热包的安全管理问题,我国尚未出台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予以规范。下一步将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尽早启动立标程序,统一产品安全性能要求和风险警示内容,尽快填补相关标准的空白。
严格按提示操作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使用自热方便火锅前须阅读产品使用说明,并严格按照提示内容操作,特别是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避免明火。
  消费者使用中应注意将产品放置于防烫桌面上,避免触碰外锅,以免烫伤。
  使用后的方便火锅垃圾应避免大量堆积或与水直接接触,并按照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使用后的发热包应当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未成年人在成年人指导下方可使用。 (刘浩)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消保委提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比较试验】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发热包遇水释放氢气 密闭空间要慎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