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
日前,在“全球奢侈品法律联盟峰会”上,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团队被授予“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奖”。
奢侈品法律联盟和众多与会者认为,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团队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多方共治的策略,正在全球范围内为解决线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建立新的“黄金标准”。
假货是社会毒瘤,打假是世界性难题,针对假货全球治理话题,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这个“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奖”不仅是国际社会对阿里巴巴10多年来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赞誉。
毫无疑问,治理假货对于电商企业来讲是场攻坚战。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全年,阿里共向执法机关推送超5万元起刑点的涉假线索1634条,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1953名,溯源打击涉案金额7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被行政执法机关要求协查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量下降64%。
报告显示,2018年96%的疑似侵权链接一上线即被封杀,因疑似侵权被平台主动删除的链接量下降67%;96%的知识产权投诉在24小时内被处理,品牌权利人投诉量下降32%;被消费者举报删除的疑似假货链接量下降70%;被行政执法机关要求协查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量下降64%;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11笔为疑似假货,比上年同期下降26%。
“十多年来,阿里走过的路非常艰辛,其中不乏质疑和指责,但越是不易越是让我们更加坚定初心。”郑俊芳说,阿里始终坚定地站在假货的对立面,通过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商业环境更好发展,促进全球贸易更自由普惠,推动假货的全球治理,呼吁各国政府和企业积极联动,形成全球假货共治的局面。“打假不易,但这绝不是纵容包庇制售假行为的借口,绝不能让打假心血白流,更不能让假货行业死灰复燃。”郑俊芳说,阿里一直在呼吁社会各界联手共治,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很明显,假货治理的洼地现象愈发明显,假货全球化泛滥日趋严重,从电商平台向社交平台以及在不同平台间流窜现象日趋严重,制售假黑灰产业链规模化组织化态势对线下打假提出更大挑战。
而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子商务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电子商务平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方权益的义务,当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各电商平台都加大了对于售假问题的打击力度。
郑俊芳说,打假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假货全球治理的网格化格局。阿里巴巴愿意向假货全球共治体系的参与者分享我们的打假技术,进一步深化“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共识,凝聚最广泛的力量遏制假货泛滥。假货是全社会公害,任何制假售假者以及“嘴上喊打”而没有采取实际措施的假打虚打甚至纵容包庇者,都应成为全社会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