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雯 本报记者 吴采平
没丢手机也没丢银行卡,没扫二维码也没点短信链接,银行卡上的钱咋就没了?前不久,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连续发生多名消费者的银行卡余额被盗刷案件。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几起以“网络嗅探”方式实施诈骗的新型诈骗案件得以侦破,两名嫌疑人落网。记者获悉,此案系湖北省侦办的首例“网络嗅探”诈骗案。
2018年11月17日一早,武汉市汉阳区消费者郭先生起床后拿起放在床头的手机后瞬间懵了:从凌晨1点到3点之间,他连续收到支付平台验证码、银行卡消费等30多条手机短信。预感不妙的他一查,竟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了1.9万多元。手机在手,银行卡从未遗失,钱为何莫名被刷?百思不得其解的郭先生选择了报警。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分局二桥派出所民警迅速介入调查。而就在民警跟进办案的连续三天里,辖区内再次发生4起类似电信诈骗案,受害者中最少的也被盗刷了2000多元,5起案件共计被盗刷3万多元。
武汉警方梳理了全武汉市范围内类似警情,发现2018年在武昌区中南路、洪山区徐东大街等地均出现过类似报警,作案手法高度一致,受害者手机均在夜间凌晨时段接到大量陌生短信,次日起床后发现银行卡等账户资金被转移。
武汉市公安局汉阳分局迅速成立专班侦破该系列案件。专班民警将这几起案件并案调查发现几个共同特征:案件均发生在凌晨1时左右,5名受害人的住处在300米附近,受害人的手机和银行卡等均未发生遗失等情形。综合以上特征,民警初步推定作案人很可能使用的是时下最新的电信诈骗方式——“伪基站+网络嗅探”窃取个人信息后实施盗刷作案。民警分析,犯罪嫌疑人会在作案区域内架设固定伪基站或者存有车载移动伪基站,以此搜索和接收一定范围内的手机信号,遂对发案区域内的宾馆、酒店、公寓等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摸排,获取了2个可疑手机机主赵某和舒某的身份信息,并通过其行为轨迹分析,确定两人有重大作案嫌疑,遂对两人进行追踪。
今年3月4日,两人出现在武汉市洪山区徐东大街一高层公寓内,民警携带设备前往蹲守布控。3月7日凌晨,民警发现两人正在实施作案后,遂决定收网。当天上午10时,刑侦大队女警化装成公寓工作人员,打开房间密码锁,抓捕民警迅速将犯罪嫌疑人赵某和舒某控制,当场起获用于作案的信号接收机1台、插在电脑上的短信嗅探设备两套、电脑4台等作案物品。
据赵某交代,二人网购了“网络嗅探”设备,在武汉、赤壁、长沙等地宾馆或者公寓租房间,架设伪基站,利用“网络嗅探”设备窃取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手机用户短信信息,从中获取用户手机号,再用获取的手机号登录一些支付平台,使用“嗅探”设备截获验证码,进而获取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信息,最终进入一些第三方平台完成账户资金盗刷。据警方调查,自去年9月份至今,两人流窜于武汉、赤壁、长沙等地,利用上述手段作案30余起,获利20多万元。
办案民警表示,此类新型犯罪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受到一定的技术限制,大多数的手机短信无法被截取,因此,消费者不必惊慌。警方提醒:消费者应尽可能地不要将大额现金放在绑定支付平台的银行卡中,并对消费和转账额度做限定设置。同时,这种作案手段钻的是消费者晚上睡觉无法看到信息的空子,建议消费者睡前关机或者设置飞行模式等,提高“被嗅探”的难度,从而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