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文新
重庆开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施“归雁工程”,积极为返乡人员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区返乡创业人员达8.2万人,返乡创业实体3.3万余户,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25万余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返乡创业 方兴未艾
浸泡黄豆、打浆、烧浆、滤渣、蹲脑、压榨……34岁的田仕艳将制作豆干的每一道工序都熟记于心,做到精益求精。
在开州紫水乡,“豆腐西施”田仕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年纪轻轻的她已是年产值2000万元企业的老板,解决了当地上百人的就业问题。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田仕艳到广东、四川等地打工,从事箱包管理工作。2014年,在家乡良好创业环境的感召下,她回到家乡创办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开发当地传统的豆干制作工艺,生产“紫水豆干”,广受市场好评。第二年该产品就成为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次参加区内外各种美食节和土特产展览。
在开州,像田仕艳这类返乡创业的例子不胜枚举。开州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是全国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区,每年有50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开州区市场监管局将返乡创业作为增加市场主体、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全力打造返乡创业特色村、工业园、电商园等平台,实现产业聚集和抱团发展。
“仅厚坝镇大坝返乡创业梦乡村,就发展了微企182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创业村和致富村。”开州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王家舜告诉记者,开州区返乡创业已由传统的种养殖、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扩张到加工制造、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卫生、法律服务、宣传策划、“互联网+”等多个领域,返乡创业方兴未艾,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畅通渠道 降低门槛
为了方便返乡人员及民众创业,开州区市场监管局不断深化商事改革,畅通入市渠道,降低准入门槛。“大力推行网上注册,实现‘零见面’或‘最多跑一次’审批,方便返乡创业群众快速入市。”开州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胡亚玲告诉记者,该局主动靠前服务,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严格界定受理、审查、核准、发证等环节时限要求。另外,创新“五办”服务方式,即坚持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现场办。实施“容缺登记”服务,对现场提供登记资料确实有困难,但承诺完善资料的企业予以注册登记。
5月17日,一家微型企业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其“股东会决议”有两处需要完善,开州区市场监管局注册登记科科长范兴中通过微信,指导该公司完善了相关手续,同时安排工作人员为该公司办理注册登记。仅两个小时,该公司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范兴中告诉记者,注册登记科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基层市场监管所、乡镇公共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作用,积极推行微型企业创业申请、创业评审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实现微企快捷入市。对重点企业则实行“直通车”制度,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停留办公、零失误办事,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