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小铅笔绘出“亿元村”
作者:刘传江
图片


    ■本报记者 刘传江
  元宝村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的一个村子,距离尚志市区30公里,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创作的小说《暴风骤雨》中“光腚屯”的原型地,也是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元宝村早已变成了远近闻名、村强民富的“亿元村”。全村总资产达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以工带农促发展
  作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元宝村,过去因为穷而出名,一些人家穷得几个人穿一条裤子。村民委员会主任施永平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元宝村年人均收入只有40元,村集体负债27万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上,是名副其实的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80年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意识到,农村光靠种地是无法脱贫的。1983年,他们确定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带农,比翼齐飞”的发展思路,在改善土壤、良种引进、科学种田的同时倾力办厂建企业。张宝金带头拿出妻子承包磨坊做煎饼挣得的1.3万元,几天后共集资3.7万元办起了小木农具加工厂,从而开启了元宝村人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
  元宝村紧邻苇河林场和亚布力林业局,木材资源丰富。该村从铅笔工业和木材加工入手,很快就又办起了筷子厂、建材厂、铅笔厂。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主导产品卫生筷、铅笔、铅笔板等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裂变式的发展。1989年元宝村产值过亿,昔日的“光腚屯”成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第一个“亿元村”。
  元宝村人尝到了兴办企业带来的甜头,他们一直把工业作为发展的产业基础,全面升级铅笔业这一“老字号”产业,建设铅笔工业园区,发展铅笔板和铅笔生产。如今,元宝村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片,分别占全国总产量20%和6%,从业人员3500多人,是全国铅笔板集散地。全村劳动力80%从事企业生产,全村农民人均收入90%来源于工业,这在黑龙江的农村是不多见的。2018年元宝村人均纯收入3.1万元,半数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和别墅。村办企业的持续发展给全村各项事业注入了活力。富裕起来的元宝村为村民代交各种费用,自1995年开始,元宝村九年义务教育费全由村办企业支付。
(下转2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铅笔绘出“亿元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