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丽中国行·三峡宜昌行”系列报道之一
图:三游洞内的碑刻吸引游客驻足临摹。
■本报记者 孟刚 文/摄
在湖北宜昌,鲜有景区能像三游洞,独立承载一辈甚至几辈人的时代记忆。日前,记者跟随由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2019美丽中国行·三峡宜昌行”活动到此进行了采访。
三游洞风景区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而三游洞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被称为“后三游”。目前,三游洞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游洞形如覆篷,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十分壮观。
对绝大多数宜昌人而言,三游洞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场关于车邮马慢的城市老电影。宜昌三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保障部总监向俊介绍说,三游洞承载了宜昌几代人的出游记忆。他印象中,早在他爷爷那个年代,全家人一起出去玩或者外地朋友来宜昌,出游第一选择就是三游洞。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当“旅游”这一新鲜而又陌生的概念为人初识,当多数风景还“养在深闺”,这个位于西陵峡畔的景区,早已成为那个时代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宜昌城市风光的“颜值”担当。上世纪90年代,各类新型景区异军突起,有后来居上之势。
格局变动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变革的反思。旅游市场的蛋糕做大,带来更多客源和商机。而能否及时把握,则需要这个历经阵痛后的老景区来一次革命和转型。剥离铅华,那些在夜幕中熠熠生辉的,依然是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瑰宝。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三游洞。
记者看到,三游洞内沿途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摩崖石刻群承载了三游洞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管理者也着力从外在到内涵提炼锻造古文化元素,复古唐风宋情,囊括峡江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等等。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书法价值,每年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前来临摹。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个一度被他们忽略遗忘的地方。
向俊介绍说,近年来,景区采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打造历史与现代、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旅游产品,增加体验项目,如用光影变幻讲述三游故事的摩崖古洞,用4D特效呈现三国战火的古军垒,以全息多媒体舞台剧再现屈原文化的楚塞楼。
据记者了解,作为三游洞管理方,宜昌交通旅游集团今年还举办了“三游洞文化年”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深度挖掘三峡独特文化,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从而让更多游客了解宜昌、爱上宜昌。
在配套方面,在相隔景区不到2公里的三峡猴溪,由交旅集团重磅打造的三峡国际房车露营地已运营两载。下牢溪深处,投资逾15亿元打造的首期“809微度假小镇”竣工在即。“游客白天逛景区,晚上来夜游,困了累了还能就地安营扎寨。”交旅集团文化公司董事长程骁描绘,“这样的优势互相补充下,游客多在宜昌停留一晚不是难事,由此带来的附加经济价值更加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