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采平
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湖北武汉汉正街,是中国个私经济的摇篮,曾诞生过我国第一所私营学校,第一家外来个体户协会……作为引领市场开放搞活的先驱,汉正街的成交量曾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段辉煌记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陈淮曾评价,“汉正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小岗模式”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首钢模式”开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工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汉正街模式”则是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
采访中,《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当时,在国内流传着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得到汉正街。”“有故事”的汉正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思想解放正在中华大地酝酿、萌动。1979年9月,还顶着武汉市革命委员会牌子的政府管理者们,发布了这样一份红头文件:要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给个体工商户颁发营业执照。汉正街正是当时武汉市硚口区工商局的改革试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可能无法想象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流通效率之低,社会对商品经济误解之深。那时,小到一枚纽扣,大到一辆汽车,都必须严格按照“政府下达生产计划——企业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的路线图运行,最终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市场要建了,人从哪里来?时任硚口区工商局局长任正运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决定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初衷之一,就是安置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待业青年。可实际上,汉正街最早领取营业执照的103户个体户中,大多数是重操旧业的老商贩,真正的待业青年并不多。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敢贸然从商,当个体户风险太大。
首批103户商户之一,曾是汉正街首个万元户、百万元户的郑举选,向媒体记者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979年,时年39岁的郑举选接过15元换来的个体经营执照时,内心忐忑不安。“除了干这个,我无路可走。我还有3个伢要读书、要吃饭。”尽管心里没底,但迫于生计,郑举选还是操起了老本行。
从汉口利济路到永宁巷口子,1000多米的老街里,近百商户开始就地摆摊,占道经营。南来北往的顾客带着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询问着,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一传十、十传百,汉正街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声势越来越旺。在历经多年沉寂之后,汉正街火起来了。
“买小商品,去汉正街”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红红火火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也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任正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82年10月,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在汉正街召开现场会,好多地方的工商局负责人都来了。之所以选在汉正街,就是因为这里搞得早,个体户多,商品多,名声在外。”
40年前第一批拿到全国个体工商执照的郑举选,今年已是79岁。面对媒体的采访,谈起汉正街的往事,郑举选声音有些颤抖:“最让我感动的是,1983年汉正街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我这个以前被人瞧不起的‘坏分子’,也成了真正的劳动者。”
汉正街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我国小商品市场的燎原之势,带动了流通领域改革步步深入,城市改革层层推进。一时间,全国商品市场发展风起云涌,市场经济大潮迅猛涌动。改革开放将个体私营经济推上市场经济大舞台,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开创性的一步,也助推人的思想、创造能力的解放。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