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19社交电商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创奇社交电商中心)
■董雅婷 本报记者 任震宇
7月1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和创奇社交电商研究中心在2019(第十八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从引流模式创新到系统化运营升级的进化是2019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的主旋律。
社交电商发展由快转稳
社交电商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利用互联网社交工具,从事商品交易或服务提供的经营活动,涵盖信息展示、支付结算以及快递物流等电子商务全过程,是新型电子商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2011年微博兴起,微博上出现个体销售的尝试开始,微商在8年间迅速发展壮大,出现了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企业。不过从2017年开始,社交电商市场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报告》显示,2016年社交电商增长率高达 98.3%,2017年回落到89.5%,2018年增长率为84.7%,2019年预计为63.2%。《报告》显示,2019年社交电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市场规模达20605.8亿元;社交电商消费者人数已达5.12亿人,成为电子商务创新的主要力量;社交电商从业人员规模预计将达到4801万人,预计2019年社交电商占比网络零售规模超过20%。
从引流向系统化运营创新
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秘书长、创奇社交电商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于立娟指出,作为一种基于社会化移动社交而迅速发展的新兴电子商务模式,社交电商自出现后,上半场的主要特点是引流模式创新。在运营定位上,一般以“群”为载体,通过传播优化成为社交传播的核心,通过引流最终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从引流模式创新到系统化运营升级的进化是2019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的主旋律,具体表现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零售商品的多元化、品质化和服务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商务交易与社交网络、社交内容热点的结合等发展趋势。
系统化运营体现在社交电商行业各个环节,包括大量多维度跨界产品投入研发生产、商品供应链从厂家代工到产地直供、大数据应用从代理商体系发展到消费行为分析等。社交电商以数字化系统架构建立基础设施,完成前台、中台及后台的系统化规划与实施,再造供应链,重塑产业端,提升电子商务的协同效率。
于立娟说:“前台主要围绕C端和B端进行获客和销售,中台以裂变和复购为核心为前台赋能,后台为中前台提供支撑和沉淀。2019年社交电商的竞争不仅是流量竞争,也是进一步向系统化运营升级进化。”
促使社交电商进化的另一个推动力来自法律的规范。2019年1月1日,《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社交电商经营规范(草案)》也已提交商务部审核,社交电商迎来行业规范化发展。
社交电商能否实现消费者决定商品?
社交电商未来发展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交电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报告》指出,社交电商注重人和社群的聚集,但商品供应链尚未完善,核心能力有待提高;效仿COSTCO收取会员费来实现持续性发展尚未得到有效实践,只是形似而神不至。
对此,于立娟表示,商品供应链和客户才是一切商业的本质,这一点应如何在社交电商的发展中得到持续稳定体现,还值得思考。
第二个问题是社交电商能否实现C2M?所谓C2M即是英文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的缩写,是指现代制造业中由用户驱动生产的反向生产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设定供应商和生产工序,最终实现个性化生产。
于立娟认为,社交电商发展之初就具备了消费者“决定”商品这一基因,掌握了终端消费者,可根据需求改造供应链及规划生产能力,可以说天然有实现C2M的优势。但是由消费者“决定”商品的模式在社交电商行业究竟能不能发展壮大,还是市场噱头,依然有待观察。
第三个问题是主流商品何时成为社交电商的主流?社交电商专卖小众品牌的商品,或者直白一点说,在社交电商上卖东西的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小企业,商品质量也堪忧。这是多数消费者对社交电商的固有印象。
《报告》显示,目前已有一些主流商品开始尝试或接触社交电商,社交电商正在努力改变专卖“低质低价”商品的固有印象。但已经试水社交电商的主流商品、大众化品牌的企业数量有限,尾货和部分单品占比较大。
于立娟表示,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流商品能否大量走进社交电商,哪家社交电商企业能率先完成这样的进化,依然值得关注。